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启动之年,2005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之年。就中国体育运动而言,2001-2005这五年间是典型的奥运会准备期,奥运会成为了过去五年中,中国体育运动的主题词。
2001年中国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全国振奋。 立即投入了全面的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工作。起步之早,规划计划之细,力量和资源投入之大,为过去多届的罕见,深得国际奥委会所称赏。在此情况下,国际奥委会不断提高和充实对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要求,加强对组织委员会的监控,给组织委员会留下的余地越来越少。这对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来讲是好事,对今后奥运会的组织委员会来说,想必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英美法律的体系中,先例有时候有法律的效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在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撑之下筹办的,即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其他的奥运会承办者不一定也具有这样的有力条件。
2004年雅典奥运会便中国奥运军团的业绩又上了一个台阶。至少,国际体育界和国内民众是这样认识的。国际体育界异常羡慕,但一些体育强国也会把中国当做冲击的目标,挑战成分恐怕更大。国内民众异常振奋,随之期望值也就随之上升。然而,运动竞赛中的指标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像GDP增长指标那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有某些补
性的支
措施,因而可能是持续快速和稳定的,运动竞赛成绩而言,从总的趋势而言,只要努力,当然也会有持续稳定的上升。在整个上升期的区间内的波动性调整必然是难免的。因为,我们不是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而是与动态的世界竞赛格局和别的国家竞技水平的起落比。我看到挑战成分也不小。
2005年举行的第十界全国运动会是2008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现实力量和后备力量的一次检阅和检测。其结果,除少数项目外,“新升的曙光”还不多见。然而有些制度和政策设计上的缺失却继续有所显现。这也使我们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要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不仅是各级体育主管部门领导抓,各级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各个运动队的科学的艰苦的训练以及各有关科研医务队伍的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恐怕也应有相应的完善。我先不提改革,因为谁也不最大动,但是创新性的完善和补充还是必要的。
在这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的奥林匹克意识加强了,一读体育必然联系上奥运,一读奥运必然想到多少块金牌。不要怪国民,我们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不也是天天“算帐”吗?!我认为,奥林匹克意识不完全等于体育意识。我国国民还是要在“奥林匹克”中提高讨厌意识,体育意识中特别是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多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对自己健康有好处,对我国整体国民身体素质有好处。 (责任编辑: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