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12日电罗洗河和古力在新年伊始的“外战”中取得令人称道的胜绩,再次凸显围甲联赛推动棋手成长的功劳。2005年围甲联赛已在乱战中收官,回望面临“七年之痒”的围甲联赛,发现它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混乱格局中走向成熟,并出现了年轻棋手在联赛中厚积薄发的迹象。
围甲联赛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格局
从第一轮开始,2005年围甲联赛的格局就有些乱。
2004年还在为保级而苦苦挣扎的武汉宝安队,居然也当了两轮“领头羊”。2004年曾经15轮不胜的贵州咳速停队竟9次登上榜首位置,但是这支在积分榜上领跑时间最长的队伍最终冲击冠军未果。上海移动通信队艰难卫冕的同时,曾经创造五连冠辉煌的重庆建设摩托队,竟然在2005赛季从未尝过“排头兵”的滋味,最后仅列第四名。
围甲联赛不但结束了重庆建设摩托队长期“一枝独秀”的时代,也结束了短暂的“渝沪争霸”,开始进入群雄逐鹿时代。2005年围甲联赛共22轮,积分榜首位经常“城头变幻大王旗”,先后有6支队伍占据过这个位置,占全部参赛队伍一半。在倒数第三轮,仍有5支队伍“候选”围甲冠军。
重庆队主教练杨一在围甲结束时慨叹,围甲联赛进入了一个新的混乱局面。他说:“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有五六支队具有冠军相。竞争越来越激烈,谁都不再有绝对优势。”
建设摩托、贵州咳速停队的教练和棋手都认为,2005年围甲之乱,说明联赛的激烈程度在提高,向成熟和高水平又迈进一步。他们认为,新实行的主将决胜制还有待于实践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几年联赛中摸爬滚打后,年轻选手和中坚棋手逐渐成熟,因此各队实力越来越接近。
年轻棋手的成长“催生”联赛的乱战局面
竞争的激烈来源于实力的接近,实力的接近来源于棋手的成长。一大批年轻棋手在几年联赛中逐渐成长起来,表现出厚积薄发的良好态势,这是中国围棋的一大喜事。
朴文尧、陈耀烨、周睿羊等小将,就是在联赛中成长起来的希望之星。杨一说:“在目前的联赛中,水平相当接近的一流高手有几十个!这些年轻棋手在联赛中得到很好的磨炼,进步神速。”贵州咳速停队教练张葵也说:“不是我们的队员在退步,而是小将的进步速度太快,对年长棋手的冲击太大。”
实际战况也的确如此。常昊的联赛胜率只有66.7%,他在联赛中先后“栽”在李康、周睿羊等小将的手上。朴文尧、陈耀烨、周睿羊等小将尽管还不够成熟,但是击败常昊、古力等成名高手,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事情。
建设摩托队主力棋手周鹤洋九段说,参加围甲联赛主要是为世界大赛练兵。在韩国和日本的大批超一流高手先后登陆围甲联赛之后,中国年轻棋手在联赛中成长的态势终于逐渐显现。除了常昊首夺应氏杯、小将陈耀烨与古力会师LG杯决赛外,罗洗河和古力更是新年见喜。陈耀烨对联赛的作用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他说,一盘联赛的比赛抵得上100盘练习赛。
记得3年前,围棋大师林海峰九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围甲联赛对提高中国年轻棋手的水平具有很大作用,他相信这种作用几年之后就会显现出来,中国年轻棋手将出现赶上韩国棋手的趋势。3个赛季之后,林老的这些话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围甲联赛应警惕“体制之患”
围甲联赛正面临“七年之痒”,即“体制之患”。
一是棋手流动不畅。目前围甲队伍的组织形式各异,有按体工队式管理的棋院式队伍,也有按俱乐部管理的市场型队伍。有的棋手是自由身,有的棋手“婆婆”多。有的棋手为了转会而宁愿停赛一年,有的队伍因找不到棋手而退出围甲。围甲棋手的转会市场历来是僧多粥少,一旦全面放开,极有可能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但棋手如果长期流动不畅,围甲很可能失去对观众与市场的吸引力。
二是要警惕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每年转会时内外援的争夺,说明围棋后备力量培养仍然存在问题。首先是年轻有实力的棋手仍然不多,其次是年轻棋手在围甲获得锻炼的机会较少。有的围甲队伍完全靠主力打天下,重庆队4名主力一场比赛不拉,海淀队虽然是清一色的童子军,却是无奈之举。此外,围甲比赛如与国际大赛时间有冲突,可申请推迟比赛。这样可让主力棋手分身有术,却也减少了年轻棋手上场的机会。业内人士探讨说,围甲是否应该建立青少年梯队、每场比赛是否可以上一名年轻棋手或女棋手?
三是赛制问题。2005年围甲收官阶段,由于降级与冠军队伍的不明朗,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满天飞,包括“某队30万买保级战”、“某些队达成协议,联手让某队降级”等,赛后一些关键之战的“大勺子”与“惊人逆转”也受到质疑。可以预见,由于投入加大以及棋手水平提高,2006年围甲联赛的争夺将更为激烈,因此围甲联赛也应未雨绸缪,在预防“关联关系”、“协议让赛”以及其他交易等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机制,创造健康的联赛环境。(记者黄勇 刘卫宏)
(责任编辑:ocel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