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昨日下午3时30分,为期10天的国际田联慈善拍卖活动如期举行。其中,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的共同保持者科林·杰克逊、刘翔二人创造世界纪录时所穿的战袍成为最为抢眼的拍卖品。据悉,此次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救助非洲因战乱、饥荒而陷入困境的人们。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体育界似乎对慈善拍卖还很陌生。相对国外多如牛毛的体育慈善基金,迄今为止中华慈善总会名下只有一项体育慈善基金——中华慈善总会十佳冠军基金。而主动为慈善事业捐助的体育人士更是屈指可数。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既然体育是无国界的,那么体育人士对慈善事业是否也应该……
慈善概念淡漠成致命伤
岁末年初是各项慈善活动开展最频繁的时段,可对中国体育界而言,这却是一个尚未开发的盲区。
本报记者在准备这篇关于慈善的话题前,曾采访了多位在足球圈、篮球圈以及综合体育圈里的大腕、明星,除了少数人表示参加过类似为东南亚海啸、地震、水灾捐款的集体慈善捐助外,大多数人对“慈善”两字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慈善的理解大都停留在电视、电影上的情节,在他们看来,慈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有钱和有势的人显示地位和身份的舞台,这与体育圈完全是不搭界的。更有甚者认为,参与慈善活动的运动员都是有目的的,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要做善事,而是为了增加人气、提升曝光率刻意为之。正是这种对“慈善”的误解和扭曲,才使众多体育人不敢轻易涉足慈善事业。
中国运动员受约束较多
事实上,制约中国运动员参与慈善活动的因素除了其自身对慈善的概念和意识比较模糊外,在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无论是在所受教育程度、训练模式,还是慈善氛围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中国运动员并没有意识到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社会意义,更多时候他们仅仅把捐助行为看作是简单的做好事。
“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肯定是要牵扯一定精力和时间的,而我们现役运动员最主要的就是训练、比赛,过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肯定是要分心的。”一位曾参加过小型慈善活动的世界冠军在谈到慈善话题时显得无可奈何,“中国的运动员参加活动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这当中也包括参加慈善活动。”
恐有作秀、露富之忧
2004年姚明曾默默地向某慈善机构捐款50万元人民币。此事过去很久才有媒体把此事报了出来。其实姚明的这种做法与中国人做事低调、不喜张扬的个性较为相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数体育人不愿成为慈善活动主角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纵有家财万贯也不必过分张扬,所以很多中国运动员担心自己“抛头露面”有作秀嫌疑,更主要的是怕一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家底。
可事实上,中国运动员、特别是一些明星运动员早已是百姓眼中的高收入人群,无论他们做怎样的掩饰,这都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莫不如大大方方做自己想做的慈善事业。因为体育明星代表的不光是自己,更是对社会起到导向作用的榜样。如果他们的拥趸看到自己的偶像经常出席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很自然的也会被吸引到慈善、公益的行列之中。榜样的作用不可低估。(上)
首席记者 赵姝
(责任编辑:ocel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