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葛爱平报道
17日,训练结束后,朱广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2006年的两大目标是亚洲杯预选赛出线和亚运会进前四。一向低调的老朱如此公开地宣布目标,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目标在他的合同中白纸黑字地写着。 随着比赛的临近,为了能使国家队尽快提高水平,朱广沪在训练中费尽了心思。
自从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后,朱广沪就发现队员们在比赛中不太爱“咋呼”,他为此很担忧。因为不“咋呼”,彼此就不能很好地呼应和组织,“会出问题的”。不久,他的担忧变成了事实,国家队的许多场比赛中的失球,都因为相互间传递信息不够而被对手钻了空子。尽管比赛中他在场外不断地要求呼应,但人人都盯着自己的防守范围,谁也顾不上呼应别人。
在17日的训练中,朱广沪几十遍地要求队员“张嘴”、“张嘴”,但是积习并不是几次训练就能改变的。为此,他想了许多办法,但总不得法。一次坐飞机,空姐给每个乘客发了眼罩(挡住机舱亮光,便于长途旅行休息用),他脑子忽然一闪:如果把前面的队员的眼睛罩上,不就逼得后面的队员靠喊来指挥了吗?这是不是一种训练呼应的方式呢?从此,朱广沪每坐飞机都留意收集眼罩。在出征西班牙前的香河集训时,他有意识地进行了这种“眼罩训练”,场上的声音果然比过去响很多,效果不错。这次到清新,他带来了一堆眼罩,在训练场上首次大规模运用起来。
“两个人一组,前后距离10米,前面的人戴罩,后面的人发指令指挥方向,戴眼罩的人不得接触身体!”朱广沪发了指令。哨声一响,场上炸开了锅。“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各种指令满场飞。远远看去,一个个蒙着眼睛的大汉像个无头苍蝇地乱撞,后面的人声嘶力竭,唯恐自家人“触雷”,观者忍俊不禁。向来寂静的训练场突然热闹地像个菜市场,而朱广沪就像是菜市场的老板,双手交叉胸口,含笑望着这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眼罩训练”结束后开始了“睁眼训练”,队员们都很自然地呼应起来,位置的移动和保护也自然很多。朱广沪说:“一次两次还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我还会继续下去,用各种方式。中国球员性格本来比较含蓄,要完全放开张嘴喊起来,还要慢慢来。”
“今天(17日)的训练我特别满意,”朱广沪说,“看到队员们的嘴巴张开了,声音响起来了,这是我最最需要听到的。”有了声音,什么都好办了,训练的质量也提上去了,大家都很亢奋,用“行话”说就是“状态很好”。“确实,今天队员们情绪都很好,精神状态也不错。”老朱满意之余,训练科目向高一层进发了:
注意攻与守的一刹那。这是老朱给队伍定下的新的训练要求。“我们的许多丢球,尤其是任意球的丢失,都与这一刹那的‘失神’有关。”朱广沪说:“当裁判员哨声响起后,我们的队员都会马上松下来,好像比赛终止了,精神力不能很快提起来,这就是我们经常丢分的最主要原因!”
朱广沪无数次地对自己说,一定要让队员们在90分钟里始终保持注意力!这次去看曼联训练,鲁尼场上第一脚触球就是射门,第二脚还是射门,这让他感受很深。他把这个例子告诉队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在场上的职责!
训练结束后,回到房间的朱广沪为自己煮了一壶普耳茶,把自己舒舒服服地放在靠椅上,细细地喝品茶。对刚才结束的训练他特别地满意。
在中国队里,“专业的普耳茶大师”,唯有门将李雷雷了。自从李雷雷将喝普耳茶的好处向朱广沪“隆重介绍”之后,朱广沪也开始“普耳”了。他一天的咖啡摄入量减少了一半,另一半就是喝普耳茶。训练回来煮上一壶茶,靠在椅子上静静地思索,成了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了,一杯滚烫的茶水能够帮助他集中精力思索。尤其,是当他的训练方式得到满意的结果时。
过一会儿,晚餐的时间到了。朱广沪收拾了一下自己,准备去餐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吃正餐的朱广沪,也在全队进餐的时候,准时出现在餐厅。当然,他的主要目地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交流。
朱广沪的桌前永远是“流客”不断。这个端盘子刚走,另一个又会上来。进餐的时候,朱广沪一碗汤,一盘水果,可以吃上一个小时。而与队员聊天,征求一下对自己训练的反映,这个稍显沉重的话题,在这个轻松的时分却总能得到很真实的反馈。
当队员们全部走光时,教练组成员总是都重新聚拢在一起,餐后会又开始了。议论的主题,仍然不外乎刚刚结束的训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足球教练来说,这是永远的话题。而这个话题,总是在一餐接一餐之后,不断地更新内容。当然,这一次谈的,还是在如何把队员们的嘴巴打开上,是否还有更加有效的方法?
当朱广沪从餐厅回到自己的房间时,端起又一杯普耳茶准备喝下去时,忽然为新出现的问题犯愁了:上哪去找这么多的眼罩呵? (责任编辑: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