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足校的问题那么明显,那么教育部门是否在考虑怎么发展学校的体育啊?其实越来越多的足球人意识到,要想发展足球运动保证后备人才,还是要把足球放回学校。
国家教育部这些年一直在致力发展学生体育运动,不然也不会成立我们这个机构——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处了。 在成立学体协秘书处之前,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都是由学生体育联合会办的,学体联只办一些综合性赛事,一些单项大型专业赛事则举办不了,毕竟学生体育联合会只是一个民间机构性组织,而体育联合会秘书处是国家一个事业机构,有比学生体育联合会有更充分组织活动和筹集资金的能力。
现在全国有很多体育类重点高中示范校,以培养突出优秀的体育人才见长,也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学校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重庆七中,南京四中、延边一中,都是省级重点中学,有专门的体育特长班,这样学校的体育特长班教学水平是很高的,学好的话完全有可能被职业队相中。有两个例子:一是王安治,他就是从人大附中毕业的,然后考上了人大,是人大95级的学生,现在学籍还在人大,只是校方为他办理了休学;张烁是人大附中的学生,是人大附中通过全国招生由天津考到北京的,参加了第一届华辰杯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后,他让天津泰达梯队给相中了,然后就直接进入了职业队。可是在进职业队之前,他也是由教育系统的足球队培养出来的职业球员。除此之外,人大附中还有进入过国青队集训名单的孙磊、李爽,有中甲球队想要他们,但是他们都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学业,喜欢一边学习一边踢球。
看来教育部也非常认同把足球放回学校的想法了?
是的,或许现在全国的重点体育示范类学校的数量还满足不了广大喜欢踢球的学生的要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体育人才。踢球好的孩子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很多,但是踢球好,还能在学习成绩达到重点学校特长班要求的孩子就要少一些了,而且要在踢球和学习的孩子当中成为最突出的几十个更不容易,经过这样严格筛选培养出来的孩子素质能不高吗?国家之所以设立这样重点体育高中,就是希望能够给予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一个求学上进的机会,如果全都把这部分孩子推向职业队或者社会上各种职业学校,那样既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社会问题。教育部批准了这批学校从初中开始就能够招收培养体育特长生,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有规范的文化课教育,同时也有双向选择的机会,一旦不想选择体育事业为终身职业还能有学习考大学走向社会的机会。
这种方式有别于以往体校、足校的好处在哪里?你们做过调查研究吗?
我们支持这个观点更多的是从维护中国孩子正常生长受教育的权利的基础上出发的。正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专科学校,把孩子从很小就集中起来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过早地接触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符的技术训练和课程,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到一代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鉴于之前说到的,这里存在着关于国家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原因,因此很难对这些专业类学校进行一一审查和治理,只能够用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自己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最正确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成立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处之初,我曾经陪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去欧洲、美国等体育运动发达、竞技水准较高的国家考察,在亚洲也走访了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考察的主要目的是看人家怎么搞学生体育运动的,考察后给我的感触很深。拿英国来说,我去了利物浦,看到了利物浦俱乐部的梯队培养模式,利物浦有个社会业余足球俱乐部,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就去那里接受利物浦梯队教练的训练,丝毫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把优秀的孩子吸收到职业青年队里。
没有像国内足校搞“三集中”模式的足校:集中训练,集中食宿,集中管理,欧洲很多国家在青少年阶段都是进行松散管理的。除此之外,在训练上跟我们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青少年从很小就接受了技战术理论的教育,可是在英国,七岁的孩子只要踢好3对3对抗就行了;11岁的孩子打7对7;13岁以上的孩子才打11对11,不像我们的足球教育,很小就让孩子练力量,练体能,甚至超负荷训练。
国外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式教育,不能给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定型,因为每个孩子适合走什么样的成长道路,不是从七八岁开始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之后就能确定的,所以不能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放弃学习,万一他们将来不能从事体育运动的话,那么孩子的前途不是就给白白断送了。不少孩子在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后,都有厌倦学习的想法产生,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帮助他们把握未来的方向,教育部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了这样的一批孩子一些特殊照顾,如果体育才能确实突出的话,在文化课上可以享受适当的降低合格标准的政策,但是前提还是不能完全放弃学业,降低合格标准不是没有标准。 (责任编辑: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