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精彩视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欢迎各位嘉宾来《竞报》的奥运沙龙,今天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一个是我们跟搜狐一直合作这个栏目,今天第一次到搜狐做视频,第二个意义,后天都灵冬奥会就要开幕了,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两位参加都灵冬奥会火炬手接力的选手,一位是《北京晚报》副总编辑谢星文先生,一位是《精品购物指南》副社长徐方先生,同时还有《竞报》副总编辑专门负责体育的张强先生。
我也看了咱们拍的片子,当时那天是下大雪,同时又碰到罢工,有一段是交通管制。它在当地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北京08年奥运会的时候虽然说没有雪,但是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您在那儿切身感受城市对这方面的处理是怎么样的?
徐方:我们前几次在别的城市没有遇到过,别的城市没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那天正好在我们接力区十几个人前面还有两棒到我们时候,那个路段正好被示威的人群阻住了,他们都有预案,除了火炬不熄灭以外,每个参与的火炬手安排,包括发生意外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况,每个人应该还能够完成他自己的一个路段的传递。前后两天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那天受阻了大概十几分钟,火炬手在车里面等着,前两棒被阻当时路段完不成穿插到我们的路段接着完成。另外的火炬手跑的路程比预定的短一点,大家还有参与机会。
听说第二天更严重,路线变动更大,长的跑一千多米,短的跑一百多米。我们是另外两棒稍微插一下,前几棒插一个人,后几棒插一个人,不至于乱。他们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了多套方案,包括火炬过程中怎么去点燃怎么熄灭,一会儿可以看一下火炬的机关。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组织工作做得很严密,我们每个人在确定了人选以后和你的号对上以后,整个程序是非常严谨的,这是我们突出的感受。
主持人:当时我看雪下得非常大,我们的陪同人员不只几十分钟一个小时的跑,在这个过程当中等于是意外的情况,总体感觉对于北京奥运举办有什么借鉴或者参考?
徐方:我不知道以往我们做火炬接力的准备,我头一次参加,这个肯定也应该有一个预案,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去安排。原则上火炬传递首先火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它的点燃,另外也要保证火炬手的安全,这是事先都做了很多包括怎么使用到什么地方,谁会给你,谁会打开这个火炬,点燃的时候和这个人之间的时间会有多长,你跑多少米以后,你的火炬可以燃烧的时间是多长,如果超过这些火炬燃料燃烧完了就自动熄灭。包括我们跑的过程当中,如果火炬比较沉,换手的时候拿什么部位,这些都做了精细的安排。我们拿到火炬之前至少有三次排练,如果拿不动了,把火炬给陪跑的人,他们会感到很荣幸,他们没有主动的权利去接过火炬,要给他举着的话,他会很高兴。这些东西都是安排比较精细的地方。
奥运会希望所有人都来参与,参与的过程中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完成,如果有这个心愿他会想办法,包括我们路段里有一个曾经是F1车手的人,在当地很有名的一个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出车祸,他的腿受伤了,但是他会打招呼,因为这个人在当地很有影响。我们团里面有叶乔波有陈露获得很好的冰雪运动员,他也是当地很有影响的运动名人,让他参加有很多他的支持者关注这项运动,但是他完成这个路段很困难,跟我们车上的一个小伙子说,你今天有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你要替他多跑多少多少,他应该跑三百米或者五百米,但是他只能跑一两百米,剩下的你替他跑,另外一个选手再替他跑一圈,这样让所有参与的人都力所能及同时也身心愉快参与到这场运动当中来。既能体现参与的多样性和有意愿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同时完成过程很轻松愉快。
谢星文:我比徐总早一天跑,我们是晚上跑,白天我们在威尼斯转一转看一看,当时有人举着旗子开始集会,我们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事,这是意大利语不太懂,说英语的比较少,当时以为庆祝一个什么活动。那个旗子是绿色的,当天晚上我是在帕多瓦的一个闹市区的商业街跑,按理说20分钟火炬到我这儿,但是等了将近一个小时,说前面受阻,原因说游行示威,一部分人在反全球化。赞助火炬的是全球化的公司跨国公司,这个地区的人对这方面有一个反应。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2008年会不会碰到相同原因的问题不太好说,像徐总刚才说的预案做得很充分。
主持人: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了吗?
谢星文:没有。我当时以为管制会很严厉,汽车放到那儿有警察保护你,三五米之内不许有人走,根本没有,我们一堆火炬手和行人一块儿走一块儿交流,在商业街里面我们那个地方的记号是一个垃圾桶,我站在垃圾桶附近,只有一个志愿者和组织人员在我旁边,其他老百姓过来随时可以跟我交谈跟我合影留念。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我也拍了不少照片跟意大利帕多瓦的市民在一块儿。
主持人:刚才徐总谈到市民的参与性,这样的活动在那儿大家是通过上街才知道而是有一些预告性的预知性的,是在全国跑还是跑威尼斯他一段?
谢星文:我是晚间跑的,我们在威尼斯是住在威尼斯,威尼斯当地也搭了一个台,是火炬传递赞助商之一三星公司搞的嘉年华的活动。我们到帕多瓦跑也是搭了一个台,大家狂欢式搞一些活动,请一些老的运动员在上面聊一聊,有一个城市的小狂欢活动。三星公司做了很多招贴广告,请了意大利的冰雪世界冠军做了一个广告,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
徐方:我们不懂当地文字没有看,但是看电视的时候能看到每天都有关于火炬传到什么地方当地的情况都有报道,我相信冬奥会不如夏奥会影响这么大,但是肯定也是当地新闻的关注点,市民知道的比较多。也有组织的活动,比如集中换衣服的地方组织得比较好,为了使选手在过程中都能够穿指定服装,在你更衣的地方才发给你帽子、衣服和手套。我们换衣服的地方是一个小学,当地学校也接到这种通知,孩子们都非常热情,我们火炬传递开始之前跟他们见过,最后也在饭厅里面跟他们有一个交流。当地市民的参与,对大型世界性的赛事还是很关注的,当地的宣传可能达到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
主持人:当地人的参与性,我们生活在北京对奥运的体会特别深,从申报到去年雅典奥运会结束,我们说奥运的北京周期开始,当地民众对于奥运是不是像我们这样那么关注那么热情?您刚才谈到志愿者,国外的志愿者活动是比较多的,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感受?在北京通过商标赞助能够让你感到北京08年的奥运气氛。
谢星文:我们接触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感觉比较平静跟理智,但是不乏热情。志愿者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像徐总也说了,我们十个人左右是一组来帮你讲解传递程序,我这一组里面据说名人很多,有意大利的,有法国的,还有其它国家的,包括中国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用英语跟你解释这个火炬,完全用他的热情和肢体语言告诉你这个火炬到底怎么用,大家都知道这个火炬不能放在什么地方。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只用意大利语,而且说得很快,没有其他人解释,但是大家都很清楚。
徐方:虽然活动受一些阻碍,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是发现当地的市民有这个感觉,大家一到这个时候肯定集中在两边观看,火炬走的沿线如果是到了闹市区的话,学校的学生会出来沿途观看,剩下的就是市民有意识到这儿来包括两边住的居民都会关注这件事。
主持人:那天是周末吗?
徐方:我们那天跑的时候是周末,是周六。恰巧在这个时段,很多人都会过来。因为下雪,事先没有准备,作为我的陪伴,给我拿衣服,我作为火炬手等了我一个小时,在路边上等着,距离能避雨的屋子有一百多米,有一个市民过来举着伞。说明他们很关心这件事,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估计得拉上绳子,十步五米就得有一个警察或者阻挡你的人,他们没有这样。包括我在那儿拿着火炬等着点燃时候,那个市民过来想过来看看拿着一下举一举。
大多数人比较热情关注这件事,也没有说特别狂热,关注这些东西比较自然。我们这边的情绪会比较热的过渡,我们要做的措施也比较严密。他们关心这种事,但是不会有过激的举动。
主持人: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还是由于我们这儿的人多没有办法?刚才您谈到的,他们很注重细节,包括手册上说不许抹发胶,从各个方面包括你刚才说的东西我们没有看到,但是都替你想到了。
徐方:他们对于这件事,毕竟他们发达的历史比我们长,举办这样大型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多,所以大家接触起来既把它当做一件高兴的事情聚会,同时过激的情绪不会那么多,这个可能跟他们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关。另外的情况我也见到过,世界杯期间,那天我到法国正好谁把英国踢败了,法国球迷上街游行,当时路断了,警察也很多,也有这种情况。他们的文化和活动之间有这种关系。
很早出国参加活动的时候,大的活动的时候有这种手册,我那次去的时候还是薄的手册,活动会因各种各样临时的因素改变,会把这一页拿掉换另一页新的,叫圣经,你照着这上面的规定去做,每一页都有每时每刻在什么位置出现,包括所有的细节,比如着装,我们这次参加火炬接力,三星公司给我们提供的手册也是很详细的,国内有一些东西告诉你怎么样怎么样,到那儿以后时间怎么安排还会更明确,每天晚上房间里面塞一个明天几点几点有什么样的活动关于这样的安排。这些做得非常细,由于他们组织这样的活动比较多了,尽管跟所有人说会很多遍,但是还会有落到纸面上的东西,再跟你讲这种东西有几种形式。
借用广播引用电视去提醒,措施多了之后,对于预防突发事件有一些好的帮助,他们这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
张强:把活页当成圣经,火炬传递活动本身更像一种仪式,他们怎么理解火炬传递跟奥运的关系和它的作用,似乎奥运会跟其它世界性的比赛不一样,不像世界杯球迷的聚会,那样随意。奥运会有格外的一种庄严或者神圣,有这种意味在里面,而且火炬传递更有仪式感也好,或者宗教的庄重、肃穆和大家对它的认识,可能通过火炬传递把奥运会的精神,跟一般的参与不一样,传达人的一种精神感觉。这些方面您觉得作为火炬手来说,跟奥运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谢星文:奥运会从比赛来讲是20多个单元,现在看了火炬接力尤其是从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接力开始,在整个奥运里面是一个独立单元,上次给我的印象全球传递,是一个和平鸽的形状,50几个国家传递,象征意义是这样的。今年冬奥会给我印象深刻的,火炬手人数,我听说一万零一名火炬手,这么多人从全球各地来参与,必然有一个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它的象征意义在这儿。
另外一万零一的象征意义更大,中国人比较喜欢讲数字游戏,包括我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08年8月8日,他们一万零一个,这个跟奥运精神也是很贴切的。全球像一个大家庭像一万,最后剩下的一表示你个体更快更高更强,既有总体的和谐和平友谊进步大家庭的氛围,又有个人更快、更高、更强个性的张扬,火炬手的数字象征意义也是很大的,这个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宣扬。火炬手精心挑选包括线路设计都是有想法的,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和传递路线也会在今年逐步确定下来。我们希望奥组委举各方之力,把我们的火炬设计和火炬路线的设计包括火炬手的设计包装好好做一下,怎么样展示奥林匹克的精神,火炬是奥林匹克文化当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这块如果能做好的话,在奥运比赛之前能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既是对外的展示,也是对内我们自我的学习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体验过程。
主持人:奥运会四年才举办一次,F1可能一年要十几次在不同的国家举办,那个是靠体育,但是四年一次的影响绝对是无法比拟的,全球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里,其实就16天的比赛。现在世界上没有活动跟它能够去比,世界杯商业价值更大一些,但是毕竟是喜欢足球的一些人,但是奥运真是全人类的。IOC的运作方式还是奥林匹克的精神跟人自我本身有一个相通的地方,所以能够唤起所有人的热情。
张强:奥运会精神层面有一点东西,所以这次北京奥运会口号提出人文奥运,奥运会考虑这方面似乎更多一些。
徐方:回到更本质的东西,奥运会包括综合性的大型运动会会有很多很多的项目,但是回到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运动状态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人们的感受。举火炬的过程虽然跑得不多,但是我是比较喜欢运动的,而且也有比较好的运动习惯。但是为完成这个火炬传递我还做了一点点准备,怕跑几百米很狼狈的状况,不符合奥运会的精神。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有一个运动,包括这个现场完成接力就能感受到,以前自己参加运动会的感受以及想象奥运会完成运动的运动员的感受,除了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还有一个参与,参与的人要身心去参与,参与的过程在那种环境下,包括整个场面街区人群的过程中,你举火炬仪式的象征也谈到确实让你感到运动方式给人类带来的感受,一种比较愉快的感受。
很多人说没跑够,那种状态下人很兴奋,愿意再跑。有些人说我为了多享受这个过程,故意跑慢一点儿。为什么用这种方式集合全人类的目光,运动员有一些目标完成项目的运动,还是有很多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除了我们附加给它很多东西之外,回到运动本身,参与运动本身带给大家的身心的愉悦,奥运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载体。
主持人:谢总,您是分管体育娱乐的,通过亲自参加这特活动,我们北京的火炬计划今年也要出台,包括所有的设计,这其中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刚才我们谈到火炬上面有很多机关。
徐方:钥匙是由警察掌握的,警察拿着,不是一般人可以拿到的,这个本身也是一个机关,你不可能随便开启。从安全的角度,保持它的延续,都有一定的含义在里面。
谢星文:上次在北京跑雅典奥运会的那个是用棕榈叶,这个设计我说像一个莲蓬式的仙人掌,有人跑不够,这个火炬拿起来很沉,你要举起来很累,要跑四百米甚至跑一千米,确实很累,一般人没有一定的臂力很难完成。雅典奥运会那次的火炬很轻。
徐方:很多人超过二三百米会觉得负担比较大,因为选择的人代表性更广泛,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谢星文:点燃的程序方法是火炬马上跑到你这儿的时候,警察骑着摩托车过来喷着气,那个人过来用你喷着气的火炬跟他对火,这里面本身的储气量有限,如果遇到交通问题或者其它不可抗力因素,火炬到不了这儿怎么办,这都是火炬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方:你跑这一段可能是30秒,他给你最多一分半的预量,万一出现点儿状况在预量之内没有问题,车上还有备用的。我个人感觉,这个火炬还是稍微重了点儿。
谢星文:没准儿我们还要到喜马拉雅山去跑,缺氧的时候我们的火炬能不能承受。悉尼还有水下游,还要再设计单独的火炬。
主持人:三位嘉宾都是传媒人士,刚才提到换衣服跟很多小学生在一起,传媒除了报道之外,有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尤其对孩子。《晚报》的受众就是市民家庭孩子,奥运是一个点,是我们借助的一个方式,可以借力的。作为传统媒体如何把奥运教育怎么通过传播手段,回来之后是不是有什么感受?
谢星文: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奥运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奥运会建立很多场馆,取得运动成绩,提高了国民的体育身体素质,但是究竟更深层次留给我们什么?这个实际是奥运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更大。奥林匹克很多精神是在的,我们这一两年之中逐渐在做,普及这种精神。奥林匹克的宪章里面体现的精神是一方面,另外还有我们到那边感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平等融洽相处,让世界成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之间没有隔膜没有隔阂平等沟通。中国近代被洋人一次一次打了,我们对于洋人是又怕又敬又有点恨,国民的这种心态有时候是妨碍我们直面世界打开我们的胸怀去拥抱世界,让世界拥抱我们,这种东西可能我们的心态需要几代人之内能够完成,有一种世界性全球性的心态来迎接世界的经济大潮和文化的冲击。
主持人:在改变的过程中,作为媒体我们能够有什么助力的作用?或者加速我们开放的程度。
谢星文:媒体的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徐总《精品购物指南》也是做的这个,碧欧泉、蓝蔻、阿玛尼等等进来,商品进来和产品价值体现的文化价值进来对人的现代化也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地域性的报纸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故事,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受众或者读者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打开眼界,历练头脑。读者选择报纸对我们反馈,也对我们是一个影响,是相互的。
徐方:运动的过程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我们更多应该采取这些,关于体育的目的,不管某一项运动的运动成绩还是运动带来的商业机会等等的东西,它会提很多。但是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人们身体感受到的愉悦,这个过程有条件的话,我们的媒体应该从这个角度多做。我们现在有很多体育报纸谈的是某一项运动我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取得成绩过程中付出哪些努力。对于另一个层面,我们提到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只强调它对于身体的锻炼是怎么回事,运动本身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去享受各种运动给你带来的乐趣,这个东西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层面去谈。做最好的运动员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从中得到什么东西,包括训练人的技能。
陪伴我们的人员一定是在长跑训练当中做的,一个人要陪N个火炬手去跑,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一方面要保持火炬传递的速度,提醒你快一点儿或者保护火炬不要出现任何事故,同时他自己也得完成,万一出现什么情况得把火炬传递的任务完成下去。他跑步的形态你能够看出来,这些东西如果能通过奥运会的示范作用让我们的人民在体育方面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很多东西更多不是我们关注的成绩了。这次女子网球双打冠军,我以前对网球不太关注,现在又去看这个项目了,不是看到她们取得的成绩,而是她们打球运用头脑运用身体的过程中,包括她们在运动当中感受到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媒体今后应该更多去侧重,而不要过多强调竞技体育的功能,而使它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更多去享受它。
张强:宣传奥运或者传播奥运的精神是所有媒体的责任,众所周知《竞报》是因为北京08年奥运会而诞生的一份报纸,我觉得我们的这份媒体除了所有媒体传播的责任之外,可能还有一些特殊的使命,或者说我们应该为08年奥运会做一些实事。首先报道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加强的,我们的奥运特色,宣传奥运,传播体育精神这方面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其次为奥运会还要做一些实事,在研讨层面举办各种活动、会议,在体育产业方面进行研讨,进行普及。
第二个层面,参与到为奥运服务的组织当中去,比如对志愿者的宣传,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另外培训教育的层面,奥运礼仪知识的介绍,比赛规则的普及推广等等,这个也是我们作为一份奥运报纸的责任。宣传奥运、推广奥运、为奥运做实事是我们当仁不让的义务。
主持人:《北京晚报》受众群体是最大的,相对来说影响也是最大的,有没有针对奥运的具体规划?很多企业都有跟奥运相关的计划,大家都瞄准奥运契机。
谢星文:有,我们跟一些兄弟媒体接触,就像刚才徐总谈到的,他们很多东西做得很程式化,原来大型活动做得很多,他们有一套很成形的东西。举办过奥运城市的报纸,他们当地的报纸会对奥运有很多丰富的知识,这块我们准备请进来送出去,得一些经验为北京的奥运会服务。有些东西不是光靠想,一届两届挫折中得出来的。现在有一本书《奥林匹克大逆转》,奥林匹克在1908年的时候快办不下去了,后来怎么大逆转,体育产业经营这块尤其是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萨马兰奇说“奥运和电视是天作之合”。新媒体的介入,电视使奥林匹克在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越来越普及,而且让更多的人关注,包括TOP赞助商的体制。
主持人:今天来的都是报纸媒体,从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是盈利的,随着电视跟奥运结合越来越紧密,对报纸的冲击非常大,现在的网络也是一个冲击。作为纸媒体在奥运报道过程当中,或者奥运面对的挑战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有一些什么样的竞争策略?
谢星文:从赛事报道来讲,纸媒体跟电视直播完全不是一个当量级的,刚刚结束十运会的时候,我跟我们的记者说,我们要做镜头背后和直播之前抓住这两点。直播这块我们不可能做过电视,比如刚才说的网球比赛,它的魅力再怎么描述得天花乱坠都不行,但是比赛之前可以做分析预测,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观赛指南。你看的时候会知道郑洁、晏子是哪儿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
再一个是镜头背后,镜头照到的地方是有限的。郑洁、晏子的家人怎么说,她们的家人几千公里之外在做什么,这个是报纸可以做的。纸媒体有它的优势,理性层面、分析层面有它的优势。抢比赛的过程、成绩不是纸媒的长项。
张强:谈到纸媒和电子媒体的冲击谈不上,体育产业的发展给新闻资源带来特别大的空间,电子媒体有它的资源,报纸有报纸的资源,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进行各个层次的开发。尤其体育的发展给体育产业、体育人群带来的前景更大,现在市民除了工作以外,闲暇时除了旅游之外更多的投资恐怕是对健康的投资、健身的投资,体育消费会越来越多,这种消费带来的市场空间各种媒体完全能融洽地竞合。冲击还不是,而是大家共同努力怎么把大众的体育消费市场开发大做好,这是我们媒体共同做的一件事。
徐方: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大家看完直播以后还要看纸媒,不管是世界杯也好还是奥运会也好,我通过画面看了,但是仍然要看第二天的纸媒。实际这里面从一个角度讲,我们纸媒的采集方式有一些是专家的角度,我们可以在提高读者享受这项运动的水平,我们从这个角度做报道,比赛结束之后我们有一个交流,谁今天打得好谁打得不好,哪种情况处理可能会更好。实际纸媒的编辑记者可以完成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可以和读者在这个层面进行交流,这是他看完比赛之后还希望延续享受比赛快感的方式。这是我们纸媒可以做的工作,不然的话看完为什么还要去看报纸,除了他们有一个视觉暂留的时间是很短的,还想分析这个比赛,从这个比赛过程再体会一下,双方的竞技状态是什么样的,给我们带来的快感是什么,这些东西完全是纸媒可以承担的任务。《竞报》如果把握住这个的话,应该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张强:现在的目标除了比赛本身,群众对赛事消费本身之外,大众体育这块全民健身,为我们的身体健康进行投资仍然是我们把体育内涵放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瞄准了除了对体育的消费,还有对健康的投资。这点的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徐方: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人在春节期间K歌为主,有人是打羽毛球为主。
张强:现在的需求是复合的,除了看直播之外,谈资的时候还要进行另外的需求,现实当中再去玩再去享受。
谢星文:包括到搜狐上看帖子,获得交流的快感。
主持人:今天感谢三位嘉宾作客搜狐。
徐方:谢谢《竞报》和搜狐体育提供这样的交流机会,希望大家享受奥运和体育带给我们的快感。
张强:希望奥运会早点到来。 (责任编辑:拉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