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2001年川渝德比,被罚下的黎兵用扔球衣来泄愤,而现在,川渝德比已经成了永远的追忆2004年,力帆创造了川渝德比最大比分输球纪录
重庆与成都,一段夹杂于前尘往事和今生来世之间的纠缠。百世兄弟,或者千世仇敌,在升华与沉沦的边缘徘徊。
川渝德比,曾经让两个城市疯狂的孽缘,在第九个年头终于划上了句号。如今,人们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曾经的风花雪月,而所谓孽缘,早已幻化为一枕黄粱美梦……那年·那人·那情
十年之前,为保卫成都而泪流满面的球迷没有人能预料到今天的结局;十年之后,为超女而疯狂的“玉米”、“凉粉”也不能想象当年那个为足球而万人空巷的场面。从1994到2006,川足存在了12年。12年,足球和我们同时老去……
回忆,像一部开着的机器,趁我不注意,慢慢地反复播映。在邹侑根的回忆里,过去的岁月就像宋丹丹在春晚的《说事儿》所描述的那样:“那场面,山呼海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那是相当的大……”但而今,他只能守着他在成都的那个名叫“南粥北面”的火锅馆把栏杆拍遍。只是“无人会,登临意”。
那年,重庆和四川还没有分家;那年,重庆球迷在成渝高速和成渝铁路上通宵放歌;在成体中心高呼“全兴雄起”;那年,魏群和姚夏在巴蜀大地上呼风唤雨;那年,我们的泪腺特别发达……
即使时光再推进几年,即使在那些挣扎在爱与恨的边缘的“德比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种幸福。“川渝情结”永远是川渝两地的一种情感维系,而足球的“城市战争”,更是这一情结放大后的最好载体。爱和恨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一层薄薄的纸,或许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在某一瞬间并发出来的到底是爱,还是恨……
从此川渝无德比。爱停了,恨灭了,我们的心头,是青葱岁月不再之后的空空荡荡……文/蒋敬诗
伤别离·最强音
我不相信四川再没有足球,我发誓绝对不让四川足球的旗帜倒下,四川足球肯定会杀回中超。我们从乙级联赛一步步努力,我一定让川足重新杀回中超。无论是1年、5年还是10年,我们绝对不会放弃!———马明宇
全兴雄起
1994年,甲A联赛第一年,成体掀起全兴“黄色狂飙”。作为中国职业足球最金牌球市的成都,球迷提前两天到成体外通宵排队购票并不是传说。而在支撑金牌球市的人群中,热血沸腾的重庆人不在少数,每场比赛都有“重庆球迷协会”的大旗飘扬在成体,甚至还引发过“雄起”二字是重庆球迷带到成体之说。
1995年“保卫成都”,电视镜头记录了无数在成都的感人场面,但被遗忘的是,全长340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的另一端,重庆球迷一样欣喜化泪,为四川人自己的球队继续生存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姚夏我儿
三年的蜜月,随着寰岛落户重庆,红岩冲上甲B而结束。更重要的是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球迷找到了自己的地域归属和情感归属。
“欢迎四川人民来重庆”,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入口处的这一标语,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川渝情结的缩影。而第一次到重庆打甲A客场的四川全兴也迅速体会到这一段,曾经热泪盈眶搂着姚夏和马明宇的重庆球迷,一夜之间集体翻脸,大田湾体育场集体喊响了“姚夏我儿”的声音。
作为重庆人的“儿子”,姚夏和马明宇面对这一切哭笑不得。马明宇的一位亲戚在大田湾外开了一家“马儿体育用品店”,生意一时火爆异常,但据那位马明宇的亲戚说,大多数到那里买东西的球迷都会不忘说一句“喊马儿回重庆来踢球撒”。
踩扁寰岛
成都球迷的情绪也在一夜之间颠覆。1998年,当寰岛兵发成都时,成都体育中心连过道上都挤满红了眼的成都球迷,一直视万达、申花为最大敌人的他们,第一次把敌视的眼光投向了一衣带水的兄弟。而重庆各大球迷协会也组织了20多辆大巴车追随球队杀向成都,川渝德比正式升级。
当严德俊步入成体时,“踩扁寰岛”的声音突然爆发。据这位老帅多年后回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经历如此恐怖的客场,那个晚上我几乎听不到自己向球员喊的每一句话”。
比赛以寰岛客场3:2取胜结束,而这一结果也让成渝两地球迷之间爆发了第一次血腥冲突。赛后停在成体外邮电宾馆的重庆球迷大巴被疯狂的成都球迷砸得千疮百孔,最后在成都警方的保护下,重庆球迷才能连夜回渝。
水火不容
成都球迷的第一次发难,让接下来的川渝每一次德比战都火星四溅。1999年成都球迷前往重庆助威的大巴车遭到报复,大田湾外疯狂的重庆球迷一度点火焚烧每一辆“川A”车牌的汽车。重庆警方出动大批警力维持秩序,但依然没能阻止球迷在川队的大巴车上留下痕迹,而零星的成都球迷被打事件,成为重庆球迷茶余饭后的得意谈资。
那时候的重庆球迷,还曾多次组织声势浩大的挖角倡议,要求将在川足效力的姚夏、马明宇等重庆籍球员买回重庆。更多时间在成都生活的姚夏父亲,重庆著名足球教练姚明福曾半开玩笑说:“重庆我是待不下去了,都说姚夏是重庆人的叛徒,我成了叛徒的老爸,连在重庆台帮着解说甲A比赛,好多球迷都不满”。
力帆内鬼
随着全兴退出,川渝德比逐渐降温。川足从“正宗四川崽儿”到“实德二奶”的蜕变,让重庆球迷失去了攻击的方向和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6月,力帆在中超杯客场0:4惨败,创下德比史上最大比分失利。由于赛前本场比赛盘口曾出现多达16次的激烈震荡,赛后力帆方面马上传出“严打内鬼”之说,并成为那一段时间内中国足坛的最焦点新闻。
周麟挨打
2004年底,又一次川渝德比在沉寂中爆发。在成都的比赛中,川军外援潘塔报复力帆球员周麟,一记重拳将周麟击倒,也换来了一张红牌。不过这竟然是那场乏味比赛中唯一的亮点,川渝德比江河日下已是不争事实。
2005年7月,川渝德比再起波澜。力帆因为终场前的一个点球败走成都,球队管理员在赛后与当值主裁周伟新发生冲突,力帆方面也对中国足协提出申述,但两地球迷却对这场看上去火爆的赛事反应平淡……
德比不再
2005年10月22日,也许是最后一次川渝德比。重庆洋河体育场,不到1000名球迷在雨中成为“川渝德比绝响版”的最后见证者。
这场比赛在赛前曾被炒作为“最后一次川渝德比”,但当时的炒作噱头却是因为力帆可能的退出。最后比赛1:1划上句号,王锴和王锁龙为两队各进一球,比赛在乏味和球迷的倒彩声中,在纷飞的细雨中,凄然收场。
2006年2月7日,川足解散,从此川渝无德比……本报记者刘苏力帆为川足默哀
在冠城正式宣布解散后,目送着交手次数最频繁、距离最近的对手兼战友倒下,重庆的力帆将士,难掩心中那一抹淡淡的感伤。
从当年俱乐部办公室主任到如今主持全面工作的常务副总,陈宏见证了川渝德比无数次的激情碰撞,“这个结果对我来说,应该是相当意外的。一直听说冠城要卖,还觉得他们脱离了实德系,对中国足球而言是一个好事情,但最后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如今川足连这样一个中超的记号都没有了,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魏新无疑是力帆队中亲身经历川渝对抗时间最长的一人。昨晚,提到冠城解散,声音低沉的魏新感慨万千:当时四川连续两年第三,我们连续两年第四,那个时候的德比,才真正叫德比,双方都有好多好球员,都是响当当的强队,这样的激情对决,让人想想都带劲。”对冠城的解散,魏新倍感心酸:“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真不知道四川省里是怎么考虑的,这么好的队伍,这么好的队员,就这样解散了,太让人惋惜,旁观者都不忍心看。”本报记者王成
球迷哀叹黄金岁月
冠城之于重庆球迷的意义,不仅仅是川渝德比的一个对手,在重庆直辖之前,每逢川队主场,重庆球迷大规模的组织前往成都助威呐喊,时间之长密度之大,甚至连四川球迷也叹为观止。对于重庆球迷,在并不久远的记忆里,它就是主队。
当年为川队助威的球迷,如今大多已经不看中国足球了,但冠城的解散,仍然在不经意间,刺痛了他们心中那根深埋已久的敏感神经。一名当年的球迷领袖,如今已经许久未踏入力帆队主场的资深球迷感叹:“没想到川队倒得这样的突然,这么好一支队伍,竟然没有人接手,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可想而知。”而更令他担心的是:“希望川队的今天,不要是重庆足球的明天,虽然力帆队几年来的渗淡经营,已经伤透了我们球迷的心,但我们重庆不能没有中超,眼见川队已经解散了,我们真不希望看到力帆队也有这样的一天。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想好好的经营下去,就得好好的把成绩打上来。这也是我们对力帆最殷切的希望。”本报记者王成
兔死狐悲
川足解散了,四川一家报纸用挽联做标题:“川足千古,雄起万岁”,读来英雄气短。
说起来,川渝足球同气连枝。重庆曾经给川足输送过多少猛将,川足也曾给重庆带来多少开心;这八年来,重庆足球和四川足球互相竞争,恩恩怨怨之中,大家都有长进。如今没有了这个冤家,重庆足球只好孤军奋战了。不亦悲凉乎。
川足走了,留给我们的不止是英雄气短和兔死狐悲吧。据说现在的足球圈名堂多得很,比如几家俱乐部一个老板,比如一哈儿有升降级一哈儿没得升降级,比如传闻说几家联手整某一家,等等。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足球圈,不进去的是哈儿,进去整得焦头烂额的也是哈儿,又要进去,又要搞着,才不是哈儿。不晓得这些说法有没得根据,看起来桌面上的事情蛮规范的么,比如黑哨判了一个龚建平,比如不结清工资奖金不准注册,等等,很法制么;可惜球市一天比一天冷,老板一个接一个地起水上岸,如今俱乐部也开始散架了。晓得啷个搞起的?大家都想想。文/庞贝 2005年7月,冠城主场0:4不敌“大奶”实德,成都球迷猛然发现,四川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子弟兵。黄色狂飙已经成为历史,因此,邹侑根只能选择含泪离开。
失去公信狗不理
在重庆尚未直辖前,四川曾经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即便是重庆直辖之后,四川在最近四年每年都实现了GDP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省的GDP位居全国第9,是西部地区唯一跻身全国前十的省份。就是这样一个泱泱大省,却承载不起一家足球俱乐部……
那伤·那悲·那叹
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生死两茫茫。从甲A到中超,从全兴到冠城,从川足到实德系,从城市名片到城市垃圾。一些东西流逝了,而街市却依旧太平……
这个时代流行怀旧,但和与时俱进的潮流步伐相比,它太轻了。即使当我们发出一声叹息,马上就会变成空气中的一团白雾,转瞬消逝无踪。抓不住什么,也留不住什么。
现在,我们在为川足而祭奠,推而广之,我们为中国足球的无人问津悲切。区区650万就能挽回一个中超名额,但偌大一个四川省,竟然没有一个企业站出来支付这笔费用。甚至当目前的身份为四川某矿企业主的魏群拿着多方凑来的钱抢救川足竟被拒之门外的时候,我们能够读到一个清晰的讯息:四川,已经不再需要足球。这无论如何是一种讽刺:中国足球,看看你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回想起十年,甚至五年前,一大群商人抱着大把钞票入市的盛况,前后之间的落差就犹如天上人间。
从人傻钱多到人精钱少,给我们的唯一启示就是:中国足球,正难以挽救地急速下坠。当资本从足球圈撤退的时候,也就是中国足球泡沫时代的彻底终结。或许重新回到刀耕火种时代,中国足球才能死去重来。早死早投胎,就这么简单!文/蒋敬诗
殇中超·最强音
这是什么样的中国足球?这是什么样的联赛?为什么成都人宁愿打麻将看超女也不去球场?川队解散,无论是足协、媒体还是球员,都应该感到羞愧,因为这一切都是自找的。———一资深川足球迷
非典型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川足之死更像是一场刻意导演的死于非命。
在实德集团和四川省体育局的一场博弈之后,黄花菜凉了,川足没了。
但这是否就是事情的唯一真相?从“魏群24小时内筹700万救命”到“马明宇誓言川足不死”等等煽情的传言,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寻找一些痕迹:早干嘛去了?真有这么多人想拯救川足吗?
某种说法,尽管记者坚信其“科学性”,但却因为说法的离奇与来源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只能视为“猜测”和“揣度”:四川省足协之所以与实德展开谈判,并最后催生了650万元转让空壳的说法,是因为背后一帮“专业人士”的力挺。而这帮“神秘人”之所以愿意用650万买下空壳的原因,则是自立门户重新建立一支川军,新赛季的中超联赛有了升降级,吸引力和“可操作性”自然有所回升,“手里有支中超球队,一年下来弄个千八百万的难道还是问题?”
不过这一想法遭到了实德方面的洞悉和抵制,当然这一次实德扮演的倒不是“正义化身”,无非是不想让别人借着川足的壳捞上这一笔。谈判陷入僵持,加之双方都没想到中国足协这次竟是如此强硬,一刀斩断转让大限,所有的利益纠缠与权力博弈就此失去了全部意义。
派系恶之花
川足之死,宣告了派系的局部死亡,而杀死川足的凶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长时间的派系纠葛作祟。
从2002年全兴退出大河接手,川足就陷入派系足球的泥淖而万劫不复。最近几年间,从大河到冠城,反复的“剥离”传言被一一击破,实德入主川足终于从半遮半掩到明目张胆。川足一边只能投身“奶妈”,另一方面四川球迷和社会各界却怨声载道,从悲哀到抗争到愤怒,成体的金牌球市就此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曾经的“四川骄子”沦丧为过街老鼠。
四川省体育局曾多次寻找川足买家,已经在四川市场上捞到足够利益的徐明也不止一次想甩出“包袱”,但无奈打上了“实德”印记的川足却无法赢得四川企业的认同。加之实德在四川民间“民愤”太大,球迷早已不把这支球队当作自己的子弟兵,接手企业也存在疑虑,一位曾经多次经历“易帜谈判”的四川足球人士就表示,“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顾虑,买下‘实德牌’川足,球迷和市场都不认账,风险太大,所以注定不了了之。”
市场判决书
当然,不管是谈判背后的“龌龊”,还是派系多年的抹黑,都抵不住一张“市场判决书”:中超的市场空前萎缩,投资足球成为高风险行业,假丑黑的蔓延,让中国的职业足球已经失去了公信力。
川足可谓是云集中国职业足球诟病于一身:水平低下导致球迷关注力下降;派系纠葛引发诸多黑幕;涉赌严重致使投资人望而却步。曾经有一家企业在计划接手川足后做了一份投资近亿元的预算,不过随即他们委托了一家国际市场调查顾问咨询公司对这笔投资进行调查评估,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姑且不论球队的管理以及在联赛期间可能出现的丑恶现象,就是在目前中超的环境下维持这支球队的基本运行,已经严重违背了投资与回报比例的原则。这家企业的当家人据说也是位铁杆球迷,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放弃,并扔下一句话“我跟什么都可以过不去,但没法跟钱过不去。”
惨淡大环境
很显然,川足之死并非目下中超凄凉现状的单一事件。新赛季在即,中超至下而上的惨淡经营与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年年都是王小二,辽足每个赛季都会闹出劳资和债务的危机,尽管张曙光一再强调已经发放了拖欠的球员工资,并且表示球队转让并非逃避债务,但事实上谁都清楚辽足在中超撑得是何等辛苦;深足同样在延续劳资纠纷,虽然俱乐部官方也表态已经付清了拖欠外援的400万工资奖金,但国内球员却迟迟没看到被拖欠的工资在哪里,中国足协再三警告“不解决欠薪就别注册中超”,也许关于冠城解散导致中超球队成“奇数”的赛程安排之惑会有另一种解决方式,比如深足也被注销;更严重的是,一场“眉来眼去”的炒作秀,使“中兴6000万冠名中超”成为笑谈,事实上却是南勇还在欧洲苦苦寻找中超冠名商,而谢亚龙的新年愿望既“务实”也“搞笑”,第一个愿望竟然就是中超赶紧找到主赞助商,形势之危急溢于言表。不可忽略的是,中超假如找不到主赞助商,各俱乐部的招商工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俱乐部招商不能与中超主赞助商形成行业冲突),中超再次成为经营上的“白卷英雄”,绝非危言耸听。本报记者刘苏
编后事实上,川足之死,是中超联赛,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现状的缩影。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多的丑恶挥霍完了世界杯出线积攒的资本,让理智与不理智的球迷先后远离,让国有或者民营的资本避之不及。况且在四川这样一个“江湖气”浓重的足球氛围里,健康经营和有效投资几乎是一种奢望,川足之死与中超之殇在无奈间牵手,用前者的挽歌重重敲响后者的警钟。川足球员标价4000万
本报成都专电(特约记者方珲)最高350万,替补也要百万,总价4000万……昨天下午,实德给中国足协传去的队员挂牌价格让人瞠目结舌!
此前就有风声说实德将漫天要价,虽然人们都不愿这成为事实,但昨天下午3点15分,实德给中国足协传去挂牌价后,恶耗随即传来———冠城队员全部挂了离谱的高价。在这份报价单上,已经定为实德非卖品的刘宇、谭望嵩都标上了350万的冠城“标王”价,另一位非常有潜力的小将刘成也标到了300万。此外,队长邹侑根标价320万、守门员宋振渝300万、小将汪嵩260万,连去年几乎没打过比赛的替补小将卫珉身价也达到了百万之巨。据大连知情人士透露,实德之所以挂这么高的价格,一方面是考虑在退出的时候收些银两,免得两手空空;另一方面就是限制个别有能力的队员转会,让这些队员留在实德,以应付今年亚冠和联赛的两线作战的需要。
面对如此高价,川足队员悲愤异常。一位正值当打之年的绝对主力更说:“这么高的价谁要?这不摆明想让我们下岗么?!干脆不踢了!”
今年资格算是到手了
在中国足协的严令下,深圳和辽宁两家严重拖欠球员工资的俱乐部终于双双还清了欠款,如无意外,他们今年的中超资格算是基本到手了。
深足一直拖欠着堤亚戈、马科斯和内尔松三名外援的工资和奖金,数额大概为400万元人民币,即33万美元,这三名外援甚至将诉状告到了国际足联。按照昨日深足总经理孟庆森的说法,拖欠外援的工资早在国际足联裁决通知出台后就得到了妥善解决,负责任地讲,俱乐部所付金额比国际足联裁决的还要多,深足球的中超资格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在同样的问题上,辽足总经理张曙光也底气十足,“绝无可能!辽足绝对不会步冠城后尘!”据记者了解,辽足实际上早已偿还了400多万元的球员工资,并且向中国足协出示了清理拖欠的证据。不过,俱乐部内部目前依然还有几笔欠款,这包括几个高级管理者的年薪和社会上的一些经营性欠款,总额大约在200万。虽然,这不会影响今年的中超资格,但对于辽足来说,这绝对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安河
退出成为主旋律
在百度输入“甲A”和“退出”这两个关键词,呈现在你眼前的,是338,000个网页;而将“甲A”换成“中超”后,更是能得到454,000个结果。残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足球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赞助商变换
1994年—1998年,烟草公司万宝路以每年近1000万元的费用获得联赛冠名权。
1998年—2002年,百事可乐以1000万美元的巨额赞助费击败了万宝路,结束了其在中国甲A的统治地位。
2003年—2004年,西门子以每年近4000万的费用取代百事可乐成为主赞助商。
2005年,中超无赞助商。大集团退出
1998年9月,万达退出。2000年,寰岛集团退出。
2001年初,沈阳海狮俱乐部转让给金德。
2001年,吉利进入足坛8个月后退出。
2002年,四川全兴集团退出。
2002年,深圳平安退出,原因是新《保险法》第四章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投入保险业之外的企业。
2004年初,红塔宣布退出中国足坛。见习记者金鑫
(责任编辑:乐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