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于伊拉克队,无论是作战思路、排兵遣阵,还是球员发挥、作战能力,中国队可说是一无是处,而之前差点被奉上神位的朱广沪亦暴露出三大败笔。
三后腰没了攻势
根据朱广沪赛前估计,首战意外落败的伊拉克队将疯狂进攻,故注重防守的他竟在首发阵容中派上三个防守型后腰,这成为此役最大败笔。
进攻孬弱是国足公认的毛病所在,此战朱广沪索性弃攻转守,不料中国队由此成为任人击打的“沙袋”,完全丧失了还手能力。肇俊哲、李铁、赵旭日皆是防守型中场,他们更多的职责在于堵截对方进攻,而非组织己方进攻,所以我们看到,他们拿球后习惯性的第一反应是看身后是否有人接应,而非带球突破。除了肇俊哲几次不着东西的远射、李铁若有若无的奔跑外,此三人组成的“腰”不足以挺起中国队的脊梁。董方卓和石俊这两名“海归”前锋在前场游弋,显得相当孤单。
张耀坤位置缺失
中国队对阵巴勒斯坦,曹阳发挥不佳,朱广沪换上张耀坤,但张耀坤还是个防守球员,防守队员太多了容易出纰漏。果然,中国队在第15分钟所失一球,正是被伊拉克队卡利姆趁中国队后卫混乱时,抓住空当攻入的。
由于张耀坤原先的位置是中卫,此战被顶到右前卫,全无方向感,这条边路几乎成了伊拉克队的“丝绸之路”。有一个镜头非常说明问题,第44分钟张耀坤竟回到己方小禁区前沿,和杜威一齐争顶解围,他所把守的右路全然空出,被对方球员利用,所幸对方射门并未构成威胁。比赛后半阶段,张耀坤体力下降、小腿抽筋,他和杜威调换位置,后者压上助攻,倒是形成了几次略有质量的进攻。
换人迟缓坏大事
下半场刚开始时,朱广沪用邵佳一换下李铁,10分钟后又用陈涛替补石俊,这两名善于传带的组织型球员的上场,马上改变了比赛局势,中国队总算由守转攻了。陶伟的进球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如此明显的效果,恰恰说明了朱广沪“换人”动作的迟缓。第15分钟中国队失球,老朱赛前部署被打乱,到45分钟时上半场结束,半小时时间里中国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但主帅没有一点反应,这不能不说是朱广沪的一个失策。说到底,他根本没有先失球的思想准备。从这一点来说,朱广沪应付和指挥大赛还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验。
(责任编辑:海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