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06中超联赛开幕式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当两条56米的巨龙腾空飞起之时,5万人爆满的看台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经历了升级、降级、处罚、解散之后的西安足球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主场资格,将满腔热情投向了成功西迁的浐灞国际队,每一名出场的球员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呼。开幕式上,省足协主席王军在致辞中郑重其事地讲到,“中国现代女足运动的源头就在陕西”。当年中国女足最优秀的门将高红,现役国脚刘华娜都出自陕西队,这给了搜狐体育采访主管陕西女足的省足协副主席齐燕的充足理由。 两碗泡馍,一瓶汉斯啤酒,这位精明强干的美女副主席拉开架式对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今日的陕西女足,正在走向一条与众不同的生产自救之路,找冠名、拉赞助、傍大款、托熟人那种女足运动中常见的经营方式,在这里已经过时了。
提起过去事,已经很满足
以前在采访女足时,往往遇到的第一项主题内容就是诉苦,讲女足运动的艰难,社会的不支持,青少年爱好者的缺乏等等。不外乎就是一句话:你们记者要帮我们女足多呼吁,多宣传,让全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女足、帮助女足。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齐燕不叫苦。她说,陕西女足现在虽然仍很艰难,但是不至于缺衣少食。前几年确实苦,“以前队员穿的都是康复路市场地摊上卖的那种运动服,20块钱一套,一年两套。
我们第一次有赞助商的时候,人家一看我们队员的鞋子,五花八门,破得要露脚趾头的都有,炼油厂的工会主席都掉眼泪了。女足的待遇条件确实不能跟男足相比,毕竟整个市场化的运作还没成型。当时侯我们一年的经费人吃马喂全加在一起,只有50万,连上海埂冬训都去不起,训练水平又怎么能有保障?”
说到今天陕西女足的情况,齐燕表示:“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以前的女足吃没地方吃,住没地方住。自从我接手以后,把女足搬到了丈八基地,现在跟浐灞国际在一起训练,四块场地,他们两块,我们两块。有地方住,有场地训练,这对于女足来说,条件就算相当不错的了。队员们起码能保障正常的训练了。”
在接受搜狐体育专访前夜,齐燕刚刚跑了一趟陕北,半夜时分风尘仆仆赶回西安,连中超开幕式也没有看上。不过,她认为自己并不吃亏,“一边是跟各级领导、兄弟省市足协的同志们见上一面,一边是为陕西女足的经营奔忙,掂量掂量,还是这头重。我都到延安了,距离黄龙那么近,不可能不跑一趟啊?咬咬牙,接着跑吧!”
三年经营苦 一路探索难
谈到陕西女足这几年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在我们听来,已经是相当辛酸了,但是齐燕习以为常。原来的队伍基础差,底子薄,一打全国联赛,准是倒数第一名。队员老的老,小的小,伤兵满营,全是硬抗型的,根本不治。“后来主教练训练一上量,体能一加,力量一加,就形成了伤病。所以第一年接手之后,虽然我们打了个第八名,但是很多队员都是靠着一个义气,用精神去拼下来的。当时队里有这样一个情绪,齐总对我们这么好,投入这么大,我们再不拼命,实在过意不去!所以第一年就拿了个第八名的成绩。对于其他球队来说,可能这个成绩还不是很满意,但是对于陕西队,这个老打倒数第一的队伍来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靠着精神力量去战斗的部队,“第二年以后,很多老队员都顶不住了,伤病特别多,这一年光治病的钱就达到了三十万。手术是一个队员接着一个队员做,这样我们就得靠候补队员来打比赛,我们明显的板凳厚度跟不上,这样下来,打到了第10名。”
齐燕总是感叹陕西足球没有钱,请不来高水平名帅、体能教练、营养师、队医,只能一切从简。“到第三年的时候,赶上十运会,要打全运会比赛。我们自己的力量已经不够了,把西安市的一些队员借过来,共同组成陕西省十运队。其实这一年我们的人员是最齐的。但是由于中途更换了主教练,新来的教练虽然非常敬业,但是毕竟他跟队员的沟通效果上来说,不是那么好。第三年我们的成绩有所下滑,落到第12名。”
“今年,我们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因还是购进新的队员。其实从资金上来说,虽然缺口也比较大,但是毕竟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还有希望去解决。问题是,即使资金到位了,买队员也还是个困难,全国总共就这么20支队伍,谁也不愿意把好队员卖给你。今年我从北京引进了三名小队员,年龄都不大,来了目前只能做替补,一时还打不上主力。目前新的主力阵容的伤病基本上也都快恢复好了,如果能够打上半场球的话,也应该能算是阵容比较齐整吧。”在目前形势下,她也只能捉襟见肘,勉强应付了。
励治兴实业 期待再辉煌
入主陕西女足三年来,齐燕深切地认识到,经营女足俱乐部,最大的困难,仍然是队员的问题。基层踢足球的女孩子太少了,可选拔、交流的苗子更是一将难球。而第二大困难,就是资金的短缺。“其实目前对我来说,不再像三年前那样,一说拉赞助、冠名,就是要钱啊要钱啊,成天喊着要钱。现在来说,应该做的必须要升华一步了,就是建立女足的实体化,产业化,这就不仅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思路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发展思路确定好,仍然在要钱上打转。没有自己的实体,就算今年的冠名费拉到了,明年怎么办?明年要来了,后年又怎么办?永远要不完的钱。光忙着要钱拉赞助了,你的精力又怎么能投入到队伍建设上来?”旨哉斯言!一味靠天吃饭,天女足运动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伸手牌”的命运。
然而,齐燕就是不肯服这个输,她现在最大的目标,不是给陕西女足拉来多少钱的冠名,而是如何为女足做起自己的经济实体来。而且这一趟陕北之行,收获颇丰,商谈的几个项目,都已经有眉目了。“在陕西足球这一块,除了男足之外,女足确实有条件做得更好,它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昨天的中超联赛开幕式上,我们王军主任也说了,中国的女足运动源于陕西,多年来也为中国女足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像张当当,孙翠华、高红等等,有十几名国脚出自陕西。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在这个基础上接管陕西女足,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容推卸的责任。很多人一听我在搞女足,就要说,陕西女足曾经很优秀,这意思就是说,现在的陕西女足已经不优秀了。这个说法经常鞭策着我,也激励着我,趁着现在还年轻,还可以好好干几年事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让陕西女足再创辉煌。”说到动情处,女强人也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其实不但陕西女足是这样,中国女足也应该走这条路,这个事情不是不能办的。在陕西女足这个层面上运作,难度更大一些,真到了中国女足这个层面上,影响力更大,做起来反而还应该容易一些了。有朝一日,把陕西的事情做好了,可能就会做到更高一个层次的事情。有了路,才能有钱。有了实体,才有底气。而不是让人见了就害怕,一见面就以为又是来给女足拉赞助的,又要钱来了!咱这脸也不能老是往上蹭啊!”
“没有钱买不来好队员,但是钱的来源不能再去靠化缘、拉冠名了,一定要靠女足自己的实体。陕西女足就不能有一栋自己的大厦吗?不能有个矿吗?不能有个自己的厂吗?我们都应该有!有了钱之后,女足也养起来了,再促进我们的实体发展,怎么就不能有!”齐燕的问题可谓给中国足坛将上了一军,然而我们无法回答,也无法看清在她面前将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只能说,如果有,你将是中国女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希望你能吃好这一口,推而广之,让全国女足都不饿。
(搜狐体育方肇/文并摄 发自西安) (责任编辑: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