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曹歆报道
“你是说脏活累活全干的那种吗?”这是张劲松听到“蓝领球员”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虽然被大家认定为中国球员中最杰出的蓝领球员代表,可老张自己还没想过这个问题:“什么蓝领白领的,我从来没想过那具体都是什么概念,不过我觉得打球就是一个团队分工球场上的各种任务,当然有人侧重进攻,有人侧重防守。 当然战场上要做的事情很多,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死板地分工,还是要观察时局,做球队需要的事情……”
说了一堆自己对于球场分工的理解,张劲松又试图确定一下对“蓝领”的理解是否准确。“这几年我也在看NBA,在看媒体的报道,按我的理解,你们说的蓝领球员是不是就本·华莱士那样的,防守好,篮板好?”“我知道从我刚出来打球那会儿,大家就说我防守不错,说了这么多年,也就成了大家公认的,不过其实我也不是刻意这么做的。”追溯“超级蓝领”的成因,那还得从很久以前说起,张劲松回忆起10几年前的事情,他出道时,八一队正是人才济济的时候,他算年纪比较小的,上场前教练一般都会说:”那个人比较难防,你去吧,你年轻,有劲儿,别的不用管了,把他看住了就行。”就这样,包括后来去国家队,大家也都觉得“嘿,这小孩防守挺玩命!慢慢的比赛里碰到比较难防守的对手就都让我去防”。
在外人看来,张劲松在球场的角色和他在球场下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很不张扬的人。不过老张自己不这么认为:“这和性格没太大关系,其实我最早打球的时候也喜欢天马行空,什么抢眼干什么。我也是到了八一之后慢慢改变的。在八一,赢球是第一位的,在这里,团队第一,纪律性很强,每个人都要服从战术安排。而且当年的八一,国家队员很多,能力强的人太多。”
说起往事,张劲松也很坦白他曾经对所谓的“蓝领”分工有过情绪:“那时候年轻气盛啊!打球嘛,露脸的事谁不想干?但是球队有它的整体性,你得学会自我调节,做球队需要你做的事。”老张也承认,旁人对他形成的思维定势也曾令他“很受伤”:“有一段时间,我进了国家队又被退回来了,说我不会进攻,满足于防守的那点本事,不够上进。其实我也会进攻,但是既然人家这么说了,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回来之后我自己加强了进攻方面的训练。”
很显然,无论人家是不是把他定位成“蓝领球员”,无论教练怎么用他这颗棋,像当年公牛王朝时代罗德曼那样的纯防守型球员并不是张劲松本人追求的。事实上,他也的确是个攻守兼备的球员,远的不说,就说这几轮联赛,李楠因伤缺阵,在八一双鹿新的战术体系没有成熟之前,张劲松作为队中惟一的老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精神领袖的重任,同时也分担了更多的进攻责任。客场打云南,他一人独取30分,主场打广东,他两度在第四节关键时刻投中三分扼杀广东队的反扑浪潮……“如果‘蓝领’意味着无私,那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私的球员,但在球队赢球的基础上,我也追求个人能力的完善。”张劲松说。]
(责任编辑: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