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一些企业界朋友聚会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运动竞技中的“丁俊辉现象”。一个江苏的自练成才的世界台球冠军,没有依靠“举国体制”的支持。靠个人奋斗,年轻地就得登上了世界职业台球的胜者舞台。言下之意,不一定靠“举国体制”才能出世界冠军。 丁俊辉是低成本的世界冠军。因为,他没有用什么纳税人的钱。此言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丁俊辉现象”在某些纯个人项目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除了台球之外,保龄球等也是可能的。因为,他可以主要依靠个人的投入。买个台球桌或者到台球厅或保龄球球馆去练。因为,这种技术主要取决个人的熟练性。而对其他不少运动项目,特别是奥运会项目可能性就较小,因为训练对其他人,其他手段的依靠程度比较高。这样就更完全是个人投入的成本很高。不是完全不可能,如网球选手美籍华人张德培从小就靠家庭投入或者个人单打独斗几乎上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性的。如乒乓球、羽毛球造于要登上世界冠军宝座少不了陪练的贡献。其他如田径、游泳等个人项目需要高水平教练的指导和科学训练手段的保证。“举国体制”主要是解决个人所不可能。
这样的解释并不意味着“举国体制”就成为唯一的了,或者说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是唯一的了。美国的田径,游泳主要采取的是高等学校培养体制,俄罗斯主要的还是采取集中训练的类似“举国体制”的训练体系。因此,无论是集中的“举国体制”也好,分散训练的高等学校培训或者俱乐部培训也好,主要是手法和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不要简单地把手法和手段与社会制度必然地联系起来。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我国现在也在尝试高等学院培训优秀运动员的体制,只不过真正的效果还不明显。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体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完全放手让高等学校真正地这样去做,有时一种形式而已。因此,高等学校还是有依赖性地去做。满足于挂上我们学校的名就行。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结果。
此外,像丁俊辉那样地,真正靠自己去个人奋斗的运动员也显得不够多。特别是,靠个人本事敢于冲破各种障碍,不过目的誓不罢休的,我们的一些优秀运动员在被认为是优秀了真正启动其拼搏
斗过程,真正靠个人奋斗,从底层往上爬,把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多数运动员,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都是“有组织地生产出来的”,而很少像丁俊辉那样是“自然产生”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
我看中国不缺乏优秀人才,也不缺乏奋斗者,不足的恐怕是机制的多样化。 (责任编辑: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