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在北京收杆,卫冕冠军丁俊晖在半决赛中落马,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初春里中国观众对对斯诺克的热情。
去年中国公开赛给人留下了两个突出印象:丁俊晖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夺冠,赛事组织和观众素质糟糕。 引用一名外国记记者的表述,去年的赛事组织工作简直是“灾难性的”:不仅票务和新闻接待工作混乱不堪,就连8天比赛过程中的赛事用车,组委会居然也始终忘记配备!至于观众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看台上不绝于耳的说话声、手机铃声甚至小孩的哭闹声,气得球手和裁判多次愤而退场场……
本届中国赛比前几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至少央视开始转播了,尽管丁俊晖被淘汰的那场半决赛没有直播;至少观众多多了很多,尽管大多数是冲着和世界巨星的签名合影来的……
时隔一年后,“二年级北京版”中国公开赛的台前幕后,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在中国赛的7天时间里,在电视直播的镜头之外,记者耳闻目睹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斯诺克的中国之路,仍然要走漫长的一段。
关键词解读
票房:比去年至少多50%
3月21日晚,丁俊晖在本届中国赛首次亮相,大学生体育馆外的黄牛党已经将50元的门票炒到了300元。“说句玩笑话,有黄牛党这么卖力地炒票,说明市场还不错。”张小宁笑着称。本届中国赛的门票价格定得并不高,1/4决赛前的四档票价分别为50、70、80和100元,决赛则为200、300、500和680元。与去年相比,这一价格略高,不过在周六前决赛的门票已经销售一空。
3月22日,世界排名第一的奥沙利文的出场更是将比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当日体育馆坐进了大约1400名观众。在奥沙利文比赛开始前半小时,票务中心只有为数不多的50元低档票了,70到100之间的三档门票已经销售一空。不过票务中心随即不再出票,“很多有牌(各种证件)的人都带自己的朋友进场了,一时又不好查,现在已经爆场了,人多别出什么事,票不能再买了。”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据了解,组委会共制作了大约50张贵宾卡,但一名工作人员称这50张卡每天至少带进去了150人。
组委会没有透露今年的票房收入,但负责票务的埃玛公司一工作人员透露今年的票务收入至少会比去年多出50%左右。
观众:还需要时间培养
“很多球迷就像看演唱会那样,不关注你的比赛如何,他们是来追星的。”台协副秘书长张晓东说。在中国赛组织者来看,中国斯诺克的市场需要时间来培育,中国的斯诺克球迷需要时间来培养。
去年中国赛期间,绝大多数观众还没有在现场看过斯诺克比赛,期间也难免出现打电话、高声喝彩等现象。今年组委会在很多方面都在宣传观赛礼仪。本届中国赛共发生了三次“驱赶事件”,其中包括甚至一名摄影记者。3月23日1/8决赛期间,主办方临时调整了比赛次序,这也差点引起观众的集体罢看。“其实在WSA来看,每个球员都是一样的,可咱们的观众还没跟上,还处在一个追星阶段。”虽然观众在观赛礼仪方面已经比第一届有了很大改进,但1000多人在塑料折叠椅中来回穿梭还是会有很大噪音的。
出于比赛项目考虑,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内被临时改建,近5000人的场地只留下了大约1500个座位。但就是这样已经超过了斯诺克比赛的观众总数,由于2、3号台位置较偏,几乎没有观众观看。加上不对号入座,几乎所有观众都挤到了1号台周围,而在国际斯诺克比赛中,一张球台周围最多只能有800人的观众坐席。“太远了,观众坐席太远了,明年一定想办法解决。”张晓冬说。
问题犹存,前景看好
今年的比赛场馆由北郊的海淀体育馆换成了北京大学生体育馆。虽然两座场馆均竣工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但经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羽毛球大师赛等赛事的洗礼,大学生体育馆显然要比海淀体育馆更为“耐用”,硬件设施也是“清新”了许多,像上届戴维斯被简陋铁门撞破头的尴尬事件,几乎没有了重演的可能。
球员要喝热水保持体温
然而在组织接待等“软件”上,大学生体育馆却并未显出多少“高明”之处:不仅没有设置专门的新闻中心,观众和选手的通道也是错综复杂混乱不已。更为要命的是,这种主要为篮球比赛而打造的千人球馆,似乎并不太适合举行对音响和温度要求较高的斯诺克赛事。诺大体育馆内的过低室温,也招致了选手们的不少抱怨,名将达赫迪甚至需要不停地喝热水,以保持比赛中的正常体温。
除了最后两日的半决赛和决赛,本届中国公开赛的前5天赛事都采取了三桌同时比赛的形式。这在一方面节约了用时成本,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赛事第2天,当晚场丁俊晖5比4力克杨擎天之后,观众丝毫不顾及一旁2号桌正在进行的另一场比赛,径直集体退场。看台上座椅引发的巨大声响,甚至引发其他选手中止比赛提出抗议。
出现这种遗憾的情形,观众无视球场礼仪固然是一定原因,但将3桌比赛安排在同场进行的组织方,是否也应当反省一下自己?
谈及场馆的选择,中国台协也有一肚子的无奈,中国台协副秘书长张晓冬说:“场馆完全是由WSA(世界斯诺克协会)方面独立确定的,我们虽然同样身为主办方,但最多也只是提些参考性的意见。目前很多场馆都在为2008年的奥运会翻修,可供选择的余地本来就不多;加之人家老外总是在春节后才拿定主意,这也给我们的协调和筹备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观众素质改善,招商运作成功
当然,事情并不是全部这样糟糕。至少在观众素质方面,本届中国公开赛还是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赛事初期看台上的闪光灯和手机铃声还是此起彼伏,但在发生了不愉快的“观众驱逐事件”,以及组委会的反复宣传之后,干扰比赛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弱化。去年饱受闪光灯侵扰的亨德利在出局后便表示:“虽然看台上还是有小的声响,但这些对我的失利影响不大,观众很热情,这次我对他们比较满意。”
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随着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复兴,中国公开赛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就在开赛前一周,一家京城南郊的房地产项目成为了赛事的冠名赞助商,虽然赞助金额从200万到500万说法不一,但对于曾因缺乏商业回报而休战3年的中国公开赛而言,毕竟已是“久旱逢甘露”。
洋为中用,其路修远
“我的理想是:中国公开赛能够拥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选手中口碑不错,老百姓普遍认可,最终成长为一项品牌赛事。”对于赛事未来,张晓冬作出了如此的憧憬。不过当谈到赛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台协副秘书长却并未拿场馆组织和观众素质说事,而是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应该是与WSA的沟通吧。毕竟要让老外理解中国的国情,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观念差异导致沟通困难
“沟通”?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中国公开赛却陷入了巴比伦塔的困境!而当记者通过其他渠道求证这一信息时,却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在同一个问题上,外方和中方经常会出现不一样的观点,有时甚至会完全相反。这也是造成很多问题出现的原因。”WSA北京代表处的一位中方职员如是说。
中外双方的观念差异,充分体现在了赛事第4天的“调换场地”事件上:由于比赛只有1号桌和2号桌装有电视摄像机,而亨德利的1/8决赛却被安排在了3号桌。为了满足转播信号的需要,组委会赛前一刻作出决定,将亨德利的比赛转移到2号桌进行。这可苦了原本坐在3号桌前等候开赛的观众——“亨德利跑2号台去了,还不快跑去抢座儿!”一时间,球迷像疯了似的开始串场,座椅“咣咣咣”的响声此起彼伏,体育场内一片混乱……
有票无座的观众向组委会提出了强烈不满,得到的回应却是:场地变更是WSA的保留权利,并且票券上早已有明确公示。整起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但在张晓冬看来,一切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也就这个事情向WSA进行了交涉,毕竟牵涉到了比赛的信誉问题。老外的观点是,换场在英国司空见惯,中国观众也没必要对比赛过多挑拣,毕竟比赛都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较量。我说在英国也许可以,但在中国绝对不一样,人家买票就是为了来看亨得利,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星。要想在中国推广斯诺克,你就不能忽视这里的国情。”张晓冬说。
“老外的作风确实相当职业,但相应地,思维比较趋向简单化。”张晓冬分析道,“比如中国公开赛的赛程,有人说定在世锦赛之前不好,殊不知这已是我们争取后的结果。WSA原先的想法是在春节比赛,想当然地认为节日的票房就会火。但其实咱中国人过年都讲究在家团团圆圆,没多少人会大冷天跑出来看球。”
“丁俊晖救市”,中外意见不一
甚至在“丁俊晖救市”的话题上,中外两方的认识也略有差异。赛事总监甘博利坦言,“如果丁不能走得更远,都会使赛事的票房甚至是未来的市场开发遭遇困难。”然而一位中国台球资深人士却认为,仅靠丁俊晖一个人撑起中国台球是远远不够的,两名国外高手会师决赛也并非坏事:“丁俊晖虽然输了球,但决赛的门票依然早早卖光,对于赛事的长远发展,这也许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同许多进军中国的国际赛事、中国公开赛也面临着“洋为中用”的磨合问题,不过既然是合作,出现分歧也就不足为奇。“毕竟斯诺克在英国发展了100多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张晓冬坦言,排名赛重新引入中国,不仅为国内球员提供了展示实力的舞台,也从各方面推动了台球运动以至于整个中国体育的职业化进程,“中国公开赛将会一年比一年好,对此我充满信心。”
前程随风——外卡球手李寅希的故事
引子
3月26日,中国公开赛决赛的日子。
下午是决赛的上半场,比赛很沉闷,北京大学生体育馆里,两个英国人正在抓耳挠腮地互做斯诺克。
体育馆外面,前几天还算活跃的黄牛党已经没了踪影。这个城市刮起了大风,阳光稀散,很冷,偶尔有杨花在低空飞舞,孤零零的不知道去处,对它们来说,命运随风。
很多提前告别比赛的中国球手都已经离开北京——他们的比赛一结束,就要重新上路,为生计奔波。
为了做篇中国球手的稿子,我拨通了李寅希的手机,问他能不能出来聊聊,电话那头的声音略微迟疑了一下,“我正在朋友家看决赛,晚上来找你吧,正好去现场看球。”
一支烟
大学生体育馆外的一个咖啡屋里,我第二次见到了李寅希。
第一次是在首轮(外卡轮)一场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一名年轻的中国球手来到球员休息室,急切地问老外官员:“ciga-rette?”
“要烟么?”我正在休息室外看丁俊晖练球,随手掏出烟盒,给了他一支。跑到吸烟区,小伙子狠狠吸了几口,掐灭了。
他就是李寅希,全国排名赛南京站亚军,参加了前不久的国家队集训,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赛的参赛外卡。
当时场馆的另一端,比分屏上显示,李寅希1比3落后于对手大卫·鲁。
最终的结果,李寅希2比5输掉了比赛,他也是公开赛首日出局的6名中国外卡球手中的一个。
因为这支烟,我对这个非常帅气的球手印象深刻。
张凯
脱去了比赛服,穿着典型大男孩行头的李寅希看上去干净而精神。我说他长得像万梓良,他坚决反对,“不像,他们说我像陆毅和陈昆……”
刚坐下来,李寅希和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打招呼,“张凯!”
“是你啊,现在在哪里?哪个球房?”
“深圳,金豪球城,唐老师介绍我去的,在宝安。”
……
他口中的“唐老师”就是中国台协秘书长唐凤翔,中国台球的“当家人”,几乎所有的球手都叫他“唐老师”。
“张凯?以前北京的球手吧?”高大的男人走后,我向李寅希求证。
“嗯,是他,以前他拿过好几个全国冠军,还在打呢,不过现在老是输。”
“你要是年纪大了,打不动了,怎么办?有没有想过?”
“做老板呗。我们这一行很多人最后都这样,开球房,做老板。我的朋友都是打球认识的,全部都是,最后肯定只能做这个行当。”
喜欢
在和李寅希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喜欢这个”。
是啊,对年轻人来说,喜欢就是最大的理由。为了喜欢,他可以高一就辍学去学打台球,可以17岁就只身南下深圳香港练球,可以每天练习不辍而不觉得枯燥,可以放弃在香港认识时的女朋友……
“当然也有烦闷的时候,有时候会和朋友去唱唱K,喝喝啤酒,不过我喝得不多,第二天还要练球。”李寅希说。
“你有女朋友么?”他试探着问我。
“有。你呢?”
“有过,在香港的时候有过,但我根本没时间陪她。”
沉默了一会儿,他拿起了我烟盒里的一支烟,点燃。“跟她在一起就整天出去玩了,没法练球。”
收入
谈到现在的收入情况时,我以为他会叹气,出人意料的,李寅希笑了。
“一个月3000块,包吃包住。其实我自己感觉做这一行挺轻松的,主要是喜欢这个,有工资,比赛打好了还有奖金,(俱乐部)老板有时候会带我们出去打表演赛,也有收入。偶尔我也会陪客人练球。”
2001年,李寅希曾去香港的球房打球,“其实那个时候,除了小晖应该是我工资最高,每个月15000港币,也是包食宿,训练免费。”
“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没有什么提高,对手比较少,就回来了。还是想去英国。”
这次中国公开赛之前,国家集训队在东莞进行了训练,李寅希也是其中一员,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年底的亚运会斯诺克比赛。但斯诺克始终不是奥运会项目,即便有国家集训队,也没有球员补贴。
“没什么想法,反正打好比赛总归是好的,能参加亚运会也是好事。”
天堂
参加本届公开赛的8名中国外卡选手中,田鹏飞是在英国打球,其他几个人,除了丁俊晖外,金龙、刘菘和梁文博都没有来参赛。
“跟他们几个人熟么?他们在英国生活得如何?”我问李寅希。
“我和小晖他们都很熟。在英国打球就是缺钱,每年要好几万英镑。小晖现在不用说了,田鹏飞家里的情况还好些,像刘菘家里连房子都卖了……”
“你想去英国打球?”
“当然想去,对手水平高,打球才能进步。你看我现在参加全国比赛,如果回省里打根本就不会紧张。而且英国比赛的奖金也高,是国内的几十倍。”在李寅希的眼中,英国仍然是斯诺克的天堂。
“你要去英国,也会去他们的俱乐部么?”
“是啊,所有亚洲球员在英国打球都是同一个经纪人,住在一起,经纪人会抽取他们20%的赢球奖金。”
球杆
“你要是去英国打球,家里会资助你么?”
“其实我出来之后,没怎么花过家里的钱,都靠自己。”李寅希的眼神有些黯淡,李寅希的父亲在公安部门工作,工作比较忙,他说父母从来不看自己的比赛。
“其实家里还是支持我打球的,不过他们比较忙”,他随手摆弄着诺基亚N70手机,看上去有些言不由衷。
李寅希的家乡是湖南衡阳,“我也很少回家”,他说。
“我的球杆是老爸给买的,14岁那年在北京,4000块,这也算是老爸支持我吧”,自嘲的口吻。
李寅希说他的球杆已经用了9年,现在都已经打弯了,杆头也老是断,要经常修。我问他为什么不重新买一根,他说没法换,换了直的球杆他就打不进球了。
我告诉他郭华(前全国冠军,现居住广州)的球杆去年在出租车上丢了,他叹了口气,“他那根球杆好啊,而且现在没法估价了,因为是绝版,做球杆的英国人死了。”
狡黠
“出国打过比赛么?”
“去过一次新西兰参加过U21的世青赛,我拿了第5名,300英镑奖金吧。”
“这种比赛包括中国公开赛会不会假球?奥沙利文第一轮就0比5输了……”
“不会,绝对不会,有积分还有奖金,没有人会放水。”李寅希坚定地摇摇头,“3万英镑的奖金,”他强调。
当听到我说足球赌球成风时,李寅希瞪大了眼睛,感觉很新奇,“呵呵,平常自己练球的空闲时间,我也偶尔会和一些来球房打球的老板赌,当然是赌自己赢球,让分打,算是挣点外快吧。”说到这里,李寅希的脸上露出一丝天真而狡黠的笑容。”
“打过9球么?”我问他。
“不打!我看都不看!没意思,太简单了。戴维斯在打?他老了。”
尾声
临走结账的时候,我问这个23岁的湖南小伙子,想过再去读书么?“没有!”他回答得干脆而决绝。他问了我的年纪,然后叹到,“28岁,你说我28岁时会怎么样呢?”
我没办法回答他,出门和他沉默地走向赛馆。外面的风还在吹,天色已经黯淡下来。
李寅希简历
1983年出生,14岁接触台球,高一辍学,1999年才到深圳正式学打斯诺克。2000年获全国体育大会斯诺克团体赛冠军,2003年全国职业排名赛郑州站亚军,2005年全国职业排名赛南京站亚军。
庞卫国:
中国至少有20名小孩可以去英国打球
中国公开赛期间,央视的转播中心就在举办赛事的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内,刚进新闻中心,记者就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是斯诺克老国手庞卫国。
作为本届公开赛央视的转播顾问,瘦削的庞卫国一直穿着黑色西服,精心打理过的头发短而精神,但记者最用心注意的是他的手——手指修长却骨节突出,就是这样的一双手,让他过去10年来经常“霸占”着中国NO.1球手的位置,而实际上,他才26岁。
庞卫国在记者面前非常健谈,在谈到中国球手的生存环境时,他声称现在年轻的中国球手,至少有20多人可以去英国联赛立足,“我也可以去啊,但我不去”,他笑称。
“像梁文博、田鹏飞他们水平的球手,中国至少有20多个,完全可以达到英国职业比赛的要求,但是没有经费。在国外打球,每年至少需要人民币10万到15万,普通的中国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谈起首日出局的中国年轻选手,庞卫国不无感慨:“球台是从英国运来的,中国球手平常根本接触不到这种球台,就是全中国也找不出几张这样的标准比赛台。国家集训队为什么去东莞训练,就是因为南方的球台走球速度比较快,跟北方不一样,比较接近英国台的速度,但他们比赛之后反映还是不能一下子适应。仅仅从这样的一个细节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家要去英国练球。而且,英国高水平球员太多了,像大卫·鲁(首日赛事他淘汰了中国球手李寅希)这种级别的高手至少有200个。在那样的环境里,球员才会有提高。”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柳骏
(责任编辑:海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