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三月三十日电 (记者 孙璐)记者从上海复旦大学了解到,中国第一个体育产业MBA项目的跨国合作升级版——复旦-挪威管理学院体育产业MBA双学位硕士项目日前在此间诞生。体育产业MBA到底能学到什么?其就业前景如何?什么人在学体育产业?为此,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此间有关专家提供的最新预测数据表示,到二00八年,中国将至少需要一万名左右的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特别是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四千多人。而相关体育营销、评估方面的体育管理人才也将十分走俏。
据介绍,早在二00一年,由中国奥委会、复旦大学、美国耐克体育用品公司联手成立“复奥体育产业中心”,并于二00四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体育产业MBA项目。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内地体育管理培训的主要消费者分为两个人群:其一是与二00八年奥运会的组织管理实施密切相关的官员和工作者,他们希望提高管理水平,把参加培训作为“奥运前的冲刺”;另外一个人群来自与体育相关的行业,他们看准了奥运带来的巨大商机,希望提前做一些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事实上,在奥运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尚未明确之前,一些社会化的培训机构早就开始热炒奥运概念,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体育管理培训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其中许多项目却是先热后冷,应者寥寥。业内人士指出,体育管理培训市场的混乱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知名度方面存在着先天缺陷,主办者只抓住“为奥运提供人才”的卖点就仓促上马了。
“体育管理项目不能办成奥运速成班,”此间有关专家介绍说,作为中国内地首个跨国合作体育产业MBA项目,复旦-挪威管理学院体育产业MBA并不是完全针对奥运会而设,其核心还是“管理”,在此基础上再讲“体育管理”,最后才是“奥运”。其课程设置则将结合中国体育产业现状,设有体育资产管理、体育旅游与赛事管理、体育消费者行为学、体育赞助和体育媒体沟通等,以培养和开发中高级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专家表示,要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近万人的人才扩充,系统而集中的体育管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然而奥运会只是临时的,奥运之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是长期的。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而这些借奥运东风诞生的项目,还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完)
(责任编辑:小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