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有的人都穿着一样的颜色,绿色或灰色。中国人看我们,简直是从外星来的。”一位名叫奥尔加的美国人这样表述1971年时的中国。
35年后
,一群参加过中美乒乓外交的美国队员回到中国,奥尔加就是其中一员。 尽管其中大多数已离开乒乓运动多年,但他们所见证的这段历史,却完好无损地被记忆保留下来。
“现在,你们都跟我一样了,穿着鲜艳。现在的人也不再好奇地打量我们了。”再次到来的奥尔加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35年,是巨变的35年。
索尔特兹:回了国才知道,我写了历史
当年:美方乒乓代表团成员
(现今:就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美国乒乓代表团成员斯威里斯,手拿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队的照片留影 新华社图
中国35年的变化,奥尔加·索尔特兹用颜色来了个概括:“35年前来到这里时,所有的人都穿着一样的颜色,绿色或灰色。那个时候中国人看我们,简直是从外星来的。而现在,你们都跟我一样了,穿着鲜艳。现在的人也不再好奇地打量我们了。”
奥尔加就是当年应邀访华的美国运动员中的一名,那时的她不过是个普通的美国乒乓球爱好者,自己花钱到美国各地去打比赛。35年前的中国之旅让当时的她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一点的乒乓比赛罢了,谁知回了国她才知道,她干了大事了。
“我回国才发现,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我们连着好几个礼拜,我不断地被请去参加各种采访。”奥尔加回忆起当年,颇有一夜成名的感觉。
奥尔加如今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她的乒乓国家队生涯已经于15年前结束。
朱迪·霍弗特:贷款900美元,改变一生
(当年:美方乒乓代表团成员)
(现今:经营一家乒乓器材公司)
1971年,霍弗特年仅15岁,为了前往名古屋参加世乒赛,她向银行贷了900美元的款才得以成行。没想到,这900美元让她被记入了历史。
当时的小伙伴们都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危险”的国度,而霍弗特却只知道兴奋。似乎从那时候开始,她的一生就注定无法与乒乓脱离关系。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不久,霍弗特就彻底投身乒乓事业。她接手了一个乒乓器材公司,其中很大部分货源都来自中国。
1997年,霍弗特再次来到了中国,她将自己的丈夫和三个孩子都带了过来,让他们共同分享她的中国情结。如今,霍弗特又一次来到中国,她又将两个女儿都带来了,为此小女儿还请了两天假。
李富荣:原以为美国持枪的人很多
(当年:中方乒乓代表团成员)
(现今: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在中美建交后第二年,中国乒乓球队受邀回访美国,这让当时的李富荣有点忧心:“据说那里持枪的人很多。”
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就沉浸在了激动之中。“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我终生难忘,美国是个神秘国度,我很兴奋。”
在美国呆了几天后李富荣发现,根本没有人拿枪对着他:“结果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不但回来了,而且带着美国人民的友谊回来了。我们在美国的访问非常成功,参观了底特律工业基地,游览了迪斯尼乐园,这些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友好。”
王自强:怀念那个“嬉皮士”
(当年:中方乒乓代表团成员)
(现今:上海德律风物业有限公司宝山分公司副总)
王自强没有想到,他竟然还有机会见到35年前的“老朋友”。
1971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的巨变,当时是上海乒乓球队队员的王自强作为代表之一,与首次来沪访问的美国乒乓球队的选手进行友谊赛。最让王自强意识到这是一件“大事”的是,当时电视台对他们的友谊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在那个时候,电视直播的体育比赛可不多。”上了电视,王自强很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可那时的纪律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王自强只得打得很“收敛”。
第一次见到美国人,王自强就深深感到了两国文化的不同———美国队的科恩留了一头长长的头发,还鬈鬈的,这是当年美国流行的“嬉皮士”打扮,可是当时的王自强只觉得特别“另类”,盯着看了老半天。
遗憾的是,35年后王自强已经无法再见到科恩。前年,王自强在报纸上读到了科恩的死讯,这让今年56岁的他无比感慨:“科恩只比我年长一岁啊我感到非常惋惜。”
35年前
1971年3-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开始第一天,中国队乘巴士从住地去体育馆时,美国运动员科恩上来搭车,于是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留作纪念。这个细节被在场记者抓住,成为爆炸性新闻。毛泽东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的道路。
35年后
为了纪念“乒乓外交”35周年,2006年3月26日,美国乒协代表团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来访的25人中,有7人曾是35年前来华访问的成员:31届世乒赛上亲临中国队驻地、主动提出访华要求的美国代表团副团长拉夫德·哈里森,当年只有15岁的替补球员朱迪·霍弗特,还有伯根、霍华德、索尔特兹、斯维尔斯、特里希尔。而当年与庄则栋交换礼物的科恩已于多年前去世,不过,此次科恩家族派出了他91岁高龄的母亲弗朗西丝·科恩作为代表。
缘由:上海世乒赛成媒人
去年的上海世乒赛,全世界乒坛的重要人物都汇聚在了这里。美国乒协的执行副主席———台湾人JiingWang找到了庄则栋,他们又聊起了当年的乒乓外交。这时,JiingWang诞生了一个念头,不如在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之际再次重现当年的那一幕———中美乒乓外交。经过一次会议之后,中美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这次“老友会”。
路线:沿着尼克松的脚步
1971年4月10日,第一次来华访问的美国队先抵达香港、然后进入深圳、广州后,来到上海,最后到达北京。原本打算此次35周年的庆祝活动,沿着当初的路线追忆,但因时间紧迫,外加广东正举办赛事,而更改为,沿着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路线以及尼克松总统当时赠送的礼物———红杉树的种植地走一圈。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28日他又来到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还将自己家乡的红杉树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中国政府。考虑到红杉树的生长习性,中方最终选定了江苏常熟。因此,此行中美双方成员在北京、上海游览后,还将前往常熟,并在那里共同种下友谊之树。4月4日从上海返美。
经历者·观众
曾经担任去年上海世乒赛总裁判长的孙麒麟在1971年时还是一名高中生,让别人羡慕的是,他的学校正好被组织去现场观看了在江湾体育场举行的中美友谊赛。“场面非常热烈,观众鼓掌拍得手都红了。”孙麒麟对35年前的那场比赛记忆犹新,尽管他那时并不是非常清楚这场比赛最终意味着什么。
“科恩的一场比赛我记得很清楚,对方先是一个短球,接着又是一个高球扣杀,科恩奋力去救也没有救到,结果就把拍子给抛起来了,当时全场一片惊呼,可球拍落下来时,科恩是用牙齿把球拍咬住了!”孙麒麟现在还是觉得那个场景不可思议。
经历者·教练
年近八旬的上海市乒协老年乒乓委员会主任李连生老先生,正是当年上海代表队的教练。“当年在江湾体育场的那场球,想来好像还在眼前呢!眼睛一眨,蹦蹦跳跳的年纪都过去了。”李老感慨道,“那时美国队的不少队员还带着女朋友一起来中国,现在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
经历者·记者
这次来华重访的7名当年友谊赛成员中,有一名是当年的随队记者,那就是博甘。回国后他写下了一本《美国乒乓球历史》的书,封面就是庄则栋和美国选手科恩交换礼物的照片。
中国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支钢笔:“当时有位负责外事的齐先生,就是他在北京发给了我那张外国记者的证儿,可当我们在上海的时候,他突然从天而降,把一支钢笔送交给我,那是中国送给我的礼物,我把它忘在北京了,而他跑了上千里路就是为了把这支钢笔送还我,为此,我在我的书中专门写了五页纸来阐述千里送钢笔的意义所在。”
而最让博甘不解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问中国朋友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他竟然说凡是中国的城市都喜欢。”
美国乒协副主席:我叫叶瑞林
美国乒协副主席LilyYip拥有一张黄种人的脸庞,当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走到她面前试探地问了一声“请问你是中国人吗”时,正在用英文为美国队员使劲加油的Yip立即换作中文说:“对,我是中国人!”并在本子上写下了她的中文名:叶瑞玲,字很漂亮。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美国的青少年乒乓球冠军,”叶瑞林一上来就这样自豪地说,“我自己也为美国队效力了14年,我们被评为‘美国第一乒乓家庭’,什么ESPN啦,什么《乒乓世界》(美国)啦,封面上都是我们。”
出生在中国内地,叶瑞林在7岁的时候就全家移民美国,并在27岁时加入了美国乒乓球队,代表美国参加了7届世乒赛,之后成为美国国家女子少年乒乓球队教练。去年,她以最高票竞选上了全美乒协副主席。“虽然我没有见证乒乓外交,但乒乓外交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提升了在美国的华人的地位,让我们这些在美国的华人也有了参政的权利。”
叶瑞林说她之所以要竞选这个职位,就是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将有着浓重中国文化的乒乓普及到美国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将乒乓带到美国青少年中去。叶瑞林每年都会在美国搞四次比赛,其中的花园州乒乓球公开赛是一个有300名球员参加的非常大型的赛事。叶瑞林透露,她将把“纪念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的横幅带回美国,在今年5月份普林斯顿大学举行的第七届花园州乒乓球公开赛上挂起来,让美国人都知道,乒乓外交,促成了中美两国人民友谊。
叶瑞林介绍说,不仅高层喜欢谈“乒乓外交”,其实在美国华人圈里面,“乒乓外交”也经常被谈到。而且乒乓还是美国华人中最流行的一项运动,在美国乒协800个会员中,有300名会员是中国人。
(责任编辑:郭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