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厚的政治壁垒上,以“友谊”为名的乒乓银球点起了温暖、明亮的火把。——共同社电讯、代题记
前不久,一个美国乒乓代表团来到中国,参加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纪念活动。正如历史学家预料的那样,当年那小小银球在世界引起的震荡和深远的影响,将随着岁月的潮流,显示出强大的历史张力,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
“小球转动地球”,是一个绝妙的国际外交经典。由此,我不禁回忆起10年前,笔者作为中国乒协特派记者前往美国参加纪念中美乒乓外交25周年活动的情况,虽然一晃已过10年,但当时一幕幕生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大使的感言
在纽约,我们代表团的第一站是回到自己的“家”里——中国驻联合国使团将我们接到驻地吃“团圆饭”。
在使团驻地,最高兴的是那些孩子,当时,正赶上外交官的孩子们来他们爸爸妈妈身边度假。孩子们没有想到,他们在国内只在电视上见到的邓亚萍、杨影、刘国梁、丁松等偶像,却在这异国他乡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有的抢着与明星们合影,索要签名;有的急不可耐地要与大哥哥大姐姐对垒挥上几拍儿,大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使团工作人员最心仪的则是他们同一时代的战将们——徐寅生、张燮林、梁戈亮、郑敏之、林慧卿……他们之间,似乎对乒乓球有着更深一层的认知与感受。最有代表性的要算中国驻联合国使团秦华孙大使的一席谈话——
“看到眼前这些乒乓精英,我也一下子变得年轻了许多,想起了我年轻的时代——1961年,当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时,我作为大会工作人员,为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当翻译,亲眼目睹了中国乒乓球荣获三项世界冠军的历史性胜利。那时,国家和人民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乒乓的胜利,成了鼓舞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今天,你们又作为友谊的使者,在架设世界友谊的桥梁。我想,这一切重要使命,落在一代代乒乓健儿的肩上,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基辛格:乒乓球给世界带来新的色彩
纽约,大雨如注,行人稀少。但在联合国总部二楼挂着“万里长城”巨幅壁毯的大厅,却洋溢着节目的气氛——乒乓外交的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
基辛格博士来了;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偕丈夫、儿子来了;美中关系协会主席兰普顿先生来了;当年访问中国的老一代美国乒乓选手来了,他们有的已是满头银发,有的早已与乒乓无缘,但友谊的纽带,又把他们牵在一起……
基辛格先生在掌声中走上讲台,人们立刻领略了这位著名外交家的睿智与口才。
他首先透露了当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细节:
——“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非常关注与中国的发展,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条有效的渠道,无法跟中国沟通。虽然毛泽东主席曾在天安门上通过斯诺带过口信儿,但因为斯诺过于倾向共产党,我们不太信任,问题仍无法解决。最后,打开这条通道的,却是你们——两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因而,你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之后,是我通过巴基斯坦通道秘密访问中国,其中的一个日程是访问一所乒乓球学校,而且安排一个女孩与我打乒乓球。可以看出,这可怜的女孩儿是奉命非要输我几分的。——当然,只输几分,而不是一场。输一场是中国人无法做到的……”(笑声)
“尼克松总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两国关系最困难的时刻打开了互相交往的大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条件也大不一样了。但是,我看,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入主白宫,都一定重视对中国关系的发展,双方一定能找出一个更合理的方式构筑两国关系的新历程。”
“现在,我们已是‘老兵’了,热烈欢迎你们这些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新兵’。希望这小小的乒乓球一定能再给世界带来新的色彩!”
燮林还是当年那个样
走在大街上,一位华裔女士突然拦住张燮林:“对不起,您是不是张燮林?真想不到在美国遇见您。想和您合个影,可是,您看,我连相机也没带……”女士流露出一种焦急和遗憾的神情。
张燮林马上对身边的女儿说:“快把相机拿过来,与这位妇女士合个影,并把人家地址记下来,然后寄给人家。”
看见了吗?这就是一个名人的素养,一种难得的平易与谦和!
在旧金山斯坦福大学,中国乒乓代表要进行一场表演,人们老早就顶着烈日在场外等候。表演就要开始,张燮林非常激动地向我介绍一位老人:
“老冯,这是我当年在上海汽轮机厂技校念书时的体育老师;近四十年了,一直没再见过面,想不到,在美国碰在一起,真是缘份。”
老人叫王鸿保,是来美国探亲的。他拿出一张1958年与张燮林合影的照片,师徒一身俭朴的工装,透着五十年代特有的气息。老人听说张燮林要来美国,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这天,他早早来到斯坦福大学,并带着那张当年的合影,怕万一张燮林认不出,好有个佐证。谁知张燮林一眼就认出了四十年前的老师。老人含泪说:“燮林还是当年那个样儿,谦虚好学,尊敬师长。”
“给我子弹,赶快开枪!”
汽车里一片笑声、掌声和歌声,几位五、六十年代的乒乓宿将聚在一起,非常兴奋,开心地回首往事……
一向稳重、话语不多的徐寅生面对当年的战友,慢条斯理地讲起当年的故事——
那时候,我们到外地比赛,去参观一个钟乳石溶洞,里边奇形怪状的造型,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狮子。在一处景点,我问郑敏之:“那像什么?”“像老虎。”郑敏之回答。“那两颗牙像谁?”“呀,像我!”郑敏之大叫。不信,你们看看她那两颗虎牙。
当年的“智多星”逗当年的“小燕子”。
“不错,有这回事儿。”郑敏之笑答,并张开嘴,让大家看那两颗虎牙,又不无遗憾地说:“老了,虎牙没当年的虎气啦!”
“小燕子”讲起了当年的趣事——
“那时,我们的队伍来自天南地北,讲起话来,南腔北调,闹出不少误会。比如,庄家富这个老广,普通话怎么也说不好,有一次,坐在汽车上,他晕车,想吐,对我们大叫:快,给我子弹(纸袋),赶快开枪(开窗)!逗得全车人笑破肚皮。
见证历史的老人
在夏威夷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显得十分活跃,热情地同每一位中国客人握手,打招呼。他就是82岁的美联社退休记者约翰·罗德里克。笔者在以前阅读乒乓球资料时,看到不少他的报道,可以看出他是那个时代美国媒体报道亚洲事务的专家之一。而从他的发言里更知道了这位老人对于中国的传奇经历——
“四十年前,作为美国记者,我曾到延安采访,看到在窑洞中工作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那时,我就觉得他们有这样的气质:那是一批能在混乱中看到将来,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物。”
“那时,国民党军队正在进攻延安。当时,我们随美国‘调停团’离开延安时,我曾在机场采访毛泽东:‘您对战争的前途如何估价?’
毛泽东答:‘两年后,我请你到北平来做客。’”
“事实上,两年后,噢,不到两年,毛泽东就在北平建立了政权。而我,由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门的紧闭,却未能像毛说的那样去北京做客。作为美联社主管亚洲事务的记者,我长期驻在东京,而东京与北京只三个多小时的飞机行程,我也多次打电报向中国当局申请前往采访,却均未获批准。”
“1971年,机会终于来了:中国当局做出重大决策,邀请美国乒乓代表团访问中国,我意识到这将是两国关系重大转折的序幕,立刻申请随美国乒乓队去中国采访并获批准,我长期盼望的一个重要事件,终于到来了。”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他一下子认出了我:‘您好,罗德里克先生,’并指着人民大会堂:‘你看,比延安如何?’
我赶紧回答:‘当然,两个天地。’ ”
“这以后,在1975年和1979年,我又曾两次来中国采访,并荣幸地两次见到邓小平先生。1984年,是我最后一次去采访中国,自那之后,我退休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中国访问。这个伟大的国家,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退休之后,这位老人写了一本书:《毛泽东·乒乓外交和我》,详细记录了他大半生访问中国几个时代的经历。这是他给自己,也是给中国人民最好的礼物。
一张珍贵照片
我的相册中,珍藏一张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那是一张我与徐寅生、张燮林在联合国中国代表席上的照片。
我们去联合国大厦参观。一进大厅,大家就以急迫的心情去寻找那片神圣的“国土”——中国代表席。我们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那“CHINA”醒目位置——就是当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时,乔冠华、黄华仰天长笑、深深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的席位。大家纷纷坐上去留念。就在徐寅生、张燮林坐上去时,邓亚萍从我手中拿过相机,说:“冯老师,你也上去,我为你们拍照。”
后来,我快退休时,将这张照片拿给徐寅生、张燮林,希望他们能在这张合影上写几个字,作为纪念。
于是,他们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了如下的文字:
“冯贵家同志应中国乒协特邀,为庆祝中美建交25周年活动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赴美访问。参观纽约联合国大厦会议厅就座中国代表席位时,祖国荣誉油然而生,特此摄影留念。”
这油然而生的荣誉,不仅定格在一张合影上,更共同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钱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