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倒计时两周年 杨澜:最担心是公众素质
北京奥运两周年倒计时在即,刚刚结束了湘南赈灾义演活动的杨澜,昨晚以前申奥大使的身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呀,可不是吗?马上就8月8日了,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说到奥运,杨澜惊叹了一声。 忘不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夜 新京报:两次作为中国申奥大使,一次失利一次成功的经历如今回忆起来感受如何? 杨澜:我纠正一下,其实第一次、1993年时我不是申奥大使。那时我只是参与申奥的报道工作,那时也没有申奥大使吧?只不过从那时起我就与中国奥申委的官员、工作人员们感情很深。 2001年申奥成功的那一夜,对我来说永远都不会淡忘,至今想来都会激动。 新京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会是什么? 杨澜:我真的如此期待北京奥运开幕的那一天,可是又觉得过去的两年真是太快了。一眨眼就两周年倒计时了,虽然我那么想看到2008年的那一天,可是又对这两年飞逝的时间感叹不已。 参与奥运随叫随到 新京报:在这两年里,你不再是申奥大使了,那你与奥组委之间还有工作关系吗? 杨澜:是的!我们一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主要是主持了一系列的奥运相关的高峰论坛、大型项目的发布以及不少与奥运相关的晚会。虽然没有像“申奥大使”这样的名号,但是我绝对是随叫随到,而且肯定不会停下来。2004年我作为雅典奥运的火炬手,参加了火炬在中国的传递,感受真的很不一般。而接下来马上着手的就是关于奥运歌曲的征集与推广的大型项目,这个名叫“唱响奥运”的活动马上就开始了,这也是近期我与奥组委合作的大项目。 新京报:那未来两年里还会有什么工作? 杨澜:从1993年开始,我就一直积极参与中国奥运的文化推广活动,我说过我是随叫随到,奥组委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我。未来两年里也一样,我还会主持不少奥运高峰论坛这样的活动,奥运临近了,每个人也都成了奥运的一分子。 最担心公众的素质 新京报:你觉得北京这两年的工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杨澜:我想最大的感受就是北京的步伐非常从容,北京的整体布局和场馆建设等都具有长远观点,非常理性。没有一味为营造声势而盲目搞活动,实际效果也没有铺张。 新京报:那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提高呢? 杨澜: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公众礼仪水平亟待提高。现在还经常会见到衣冠不整的人,还有手机铃声无处不在,还会有乘电梯不靠右的行为……我不担心场馆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说真的我还是担心公众的文明素质。公共礼仪方面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知道有些习惯是不好的。 奥运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展现文明风貌。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现场,但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能塑造中华民族的风采。 采写/本报记者孙晓筠
(责任编辑:罗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