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篮球职业化的进程为其他体育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但在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的背景之下,正欲破茧而出的CBA(CBA新闻,CBA说吧)职业联赛只能做出一次恰如其分的牺牲。
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原本无可非议。 没有举国体制,中国体育无法跻身奥运大户之列。然而,对于走在职业化道路前列的中国篮球而言,这次却被举国体制拖了后腿,严重点说,正在经历一次历史倒退。
“市场经济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中学生都能脱口说出的话。但在体育行业内,按市场规律办事却是如此艰难。行政干预之下,有益于职业化进程的改革方案往往不是束之高阁便是朝令夕改。
压缩赛程,对以职业联赛自居的CBA是次沉重打击。比赛场次少了,意味着票房收入少了、电视曝光少了、广告收入少了、队员收入少了,种种负面影响汇聚成一句话,就是CBA的影响力降低了,这对积极推行中的“北极星计划”无异于当头棒喝。
“MY TEAM,MY CBA(我的球队,我的CBA)”,这是上赛季CBA的推广口号。但在现实面前,口号中的“我”却做不了CBA的主。在新浪网对CBA压缩赛程的调查中,数千球迷各抒己见,而表示反对的更占到近八成。可惜,群众呼声再高,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我”,只能希望CBA不会白白牺牲,希望国家队能在2008取得突破。只是,压缩赛程换回的两个月集训时间,真的可以让国家队产生质变吗?即便可以,在没有联赛支持的情形下,这种质变又能持续多久?(翁菲) (责任编辑: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