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淼报道 对于舜天集团来说,每年对足球的投入在中甲(中甲新闻,中甲说吧)来说都处于前几位。但最终却没能取得预想得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钱没花在刀刃上。就拿球员来说,由于引进教练的私心作怪,每年都有名不副实的内援来混饭吃,真正舜天队必须依靠的本土队员却因为收入问题每每颇有微辞。
最近几年,舜天队为了能够冲上中超(中超新闻,中超说吧),投入不可谓不大,每年都重金聘请“著名教练”。但是这些外来的和尚并没有抱着真正提高江苏足球水平的目的,“捞钱”才是他们所看重的。一年换一个教练,一个教练带来一批队员,就这样,每年赛季开始的时候,舜天队的主力阵容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赛季开始的时候一般成绩都不错,赢球奖金的大部分都会被内援所瓜分,因为这个时候很少会有本土的队员进入主力阵容。而等到赛季打到一半发觉冲超没戏的时候,俱乐部才不得不锻炼新人。但球队的实力会因此受到影响,赢球少了,奖金自然也就少了。一名队员的话非常有代表性:“赢球的时候我们打不上球拿不到钱,等到后面虽然打上球了,但是赢不了球还是没用。俱乐部都说每年投入大,但是我们江苏球员没有得到实惠。”
内援混饭吃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迟尚宾时代的侯志强,此君没踢几场球就因为状态太差而被“废”掉,经常连18人大名单都进不了。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拿着5万块的月薪,怎能不让本土球员“眼红”呢?再来说说外援,迟尚宾时代的马萨、王宝山时代的萨米尔、马林时代的卡尔潘和伊利耶,这些队员个个耗费了俱乐部的大把美金,但最终却难逃“水货”的指责。曾有一名舜天队员这样说过:“这些队员动辄几十万美金,俱乐部要是把这些钱分给我们,大伙拼了命去踢,成绩肯定不会差。现在的问题是,拿钱的不踢球,踢球的拿不到钱,你说大家怎么会有干劲呢?”
内援外援换来换去,每年有人来,每年有人拿着大把钞票走。但到头来,他们却没能成为舜天队的核心和脊梁。 (责任编辑:王海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