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 A到中超(中超新闻,中超说吧),有着中国职业联赛“活化石”之称的李明见证了中国职业联赛的兴衰荣辱。对于其中的发展变化,他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选之一。如今正在厦门参加国际足联A级教练员培训班的他,对中超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
甲A的辉煌———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
回忆起当年的甲A盛世,李明多少显得有些恍如隔世的味道。他认为,当初职业联赛从无到有,给中国足(国足新闻,国足说吧)坛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甲A联赛诞生,足球的职业化给球员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尤其是球员的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番。那个时候球迷也对甲A非常认可。尽管已经过去12年了,但刚刚职业化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大连队每场比赛看台上几乎都是爆满。当时那可真叫一票难求,我们做球员的为了满足亲友去看比赛的愿望,也没少花钱。那时候人们对足球的热情太高了,能要来一张球票比给他什么都荣耀。但那时球票也实在太紧张,发给球员的票也很少,球员就自己掏钱买,每场比赛前我们都要先往上报一个买票的数量,但报100张顶多能分到70张。几乎每场我都得花上千元钱买球票,送给亲友。去附近的城市比赛时,很多球迷都会开车追随着,球迷的车在高速公路上都能排起长龙。”李明开玩笑地说,“那时大连队的球员宿舍下每天都有很多车,全是请球员来吃饭的,有时候盛情难却,每个球员一天得串好几个场子,大家都以能请到球员为荣。”
中超的落魄———光凭热情显然是不够的
甲A变成了中超,名字更响亮了,势头却不升反降。对于这种现状,李明认为:“中超三年以来,从整体环境来看,呈现了一种下滑的状态。世界杯(世界杯新闻,世界杯说吧)后,并没有带给足球很大的帮助。各方面都以成绩为重,打基础方面做得不够,导致了‘泡沫’的出现。几年中出现的假赌黑,又影响了足球的形象和公信力,导致社会上对足球的不认可。可以说管理层对足球发展的理解和判断不够清楚和准确,中国足球(中国足球新闻,中国足球说吧)跟世界足球水平也有了很大差距。”归根结底,李明觉得,从甲A到中超的转变是操之过急的,“中国足球无论从氛围还是经济环境来看,都没有达到超级联赛的水平,仅凭一股热情将甲A变成中超,但我们的联赛其实并不具备超级联赛的标准。”
对于目前中超的现状,李明分析出了一些症结:“现在联赛中,强队和弱队之间已经没有大的差距,但实际上整体水平并没有提高,这也是联赛失去观众的原因之一。同样,现在的球员也不能和以前相比,如今的球员可能更全面了,但普遍缺乏个性,缺少那种有天赋、有特点的球员。而作为投资人,无论是私有的还是国有的,都没能在公共利益上做到更好的循环。”本版撰稿记者刘柳 (责任编辑: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