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_logo

多哈亚运实现国际化 "外国雇佣军"遍布场上场下

  程志明,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竞赛部负责人。但这次来多哈,老程的身份却变了:不再是CCTV记者,而负责多哈亚运会羽毛球(羽毛球新闻,羽毛球说吧)和篮球赛事转播。

  在多哈采访亚运,时常有种恍惚:突然间,不知身处何地。

新闻中心、各大赛场,甚至观众看台,一支支“国际纵队”在眼前晃动。他们来自全球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还有中国。

  多哈亚运会,在卡塔尔人手中,成为了最国际化的一届亚运会。

  服务国际化

  亚运会赛场过半,结束了赛事的各国选手,开始打道回府。多哈被称为“购物天堂”,很多选手出境时行李超重。多哈组委会获悉后,立即拿出对策:每位运动员,行李额度另加10公斤!

  新方案从出台到执行,前后不过6小时。小小的一个细节,反映的似乎是多哈亚运会国际化的服务水准。

  卡塔尔人擅长博采众长:澳大利亚来的主新闻中心媒体服务主管,菲律宾来的餐饮部服务人员,从斯里兰卡来的清扫人员,英国来的场馆媒体经理,美国来的赛场巴士调度员……亚运组委会不惜重金,从方方面面,挖来了最权威的人物。

  卡塔尔国家不大,人口不多,但他们的“心气”很高:不仅打造最出色的一届亚运会,还要将多哈亚运深入人心,成为最灿烂的一届盛会。

  管理国际化

  亚运会在提供一流服务的同时,也严格执行国际化管理。对采访亚运会的记者来说,感受最深的,恐怕是各个赛场严格有序的管理。

  “有些赛场,明明没什么人,但记者仍被限制在混合区,给采访造成难度。”还有不少人抱怨,赛场把门的工作人员过于“僵硬”,不是媒体入口,绝不开方便之门。

  王楠和马琳拿下乒乓混双冠军后,匆匆赶往新闻发布会,却愣是被门卫拦住,来了场馆负责人,也没有得到通融。最后两人只得冒着雨,绕道而行。

  规定就是规定,不容任何人改变。据主新闻中心的澳大利亚人卡利莎女士介绍,多哈亚组委这次广发“英雄帖”,请来了世界各地的体育管理精英,来协助他们举办赛事。

  来自葡萄牙的米盖尔,在藤球馆负责管理电视媒体,“在这里,我和同事,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而且任何事情,都有国际惯例可寻。我们只需按章办事。”曾经的同行刘玲玲,这次担任乒乓球(乒乓球新闻,乒乓球说吧)馆和击剑馆里的媒体主管。在她感觉中,“中国记者最不按规定办事,这或许与国内恶性膨胀的新闻竞争不无关系,但中国记者早晚还要学会去适应国际惯例。”

  翻开多哈亚运组委会名单,卡塔尔当地人还不足两成,但他们却占据着各个机构的一把手位置。至于下面具体的办事人员,大多由外籍精英们担任。这样,既保证了国际一流的高效率,又不失民族特色。

  选手国际化

  亚运会赛场上,出现了太多“外籍”人士。

  中国棋手诸宸(诸宸博客,诸宸新闻,诸宸说吧),此次代表卡塔尔出征;日本女排主力小山修加,原本是地道东北姑娘。而马来西亚的首枚亚运体操(体操新闻,体操说吧)奖牌,完全属于“中国制造”——男子跳马银牌得主黄书威在北京的中国体操队训练基地,跟着教练张俊练了整三年。马来西亚的羽毛球名将李宗伟,其教练也是原中国羽毛球队的教练李矛。“洋教练”也不少。光中国代表团,就能列出一长串名单:男足的杜伊、男篮的尤纳斯、女篮的梅尔、女曲的金昶伯(金昶伯新闻,金昶伯说吧)……

  “洋选手”更是随处可见。一个德国游泳冠军,一名美国大学篮球队员,一名澳大利亚职业冲浪冠军和一名牙买加世界冠军,此次不约而同相聚亚运。谁又能说:亚运会,只是亚洲人的团聚?

  阿尔·马斯瑞出生德国,在德国游泳锦标赛上曾获3金,但他父母是叙利亚移民,这次马斯瑞代表叙利亚参赛,并赢得男子50米自由泳金牌;日本男篮选手埃瑞克·麦克阿瑟,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澳大利亚人皮特·吉布斯的经历最奇特,曾经的冲浪职业冠军,如今却成了中国香港橄榄球队队员;还有为卡塔尔赢得了马拉松金牌的肯尼亚人沙米……这是亚洲的聚会,更是世界的聚会。

  结语

  如果说,四年前的釜山亚运会,更多体现的是亚洲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理念,多哈则更多开阔了亚洲人的视线。多哈向亚洲打开了世界之窗,又向世界展现了亚洲风采。

  亚洲一家。世界一家。学人之长、用人之长,将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拿来,融入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或许是多哈带给我们的一点启迪。 特派记者 阎小娴(本报多哈今日电)

  

(责任编辑:小丸子)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依然范特西、刘亦菲、夜宴……网罗天下热词的输入法!

设为辩论话题 

历届亚运回顾

多哈中国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