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17日电(记者王恒志)75岁的丹阳市导墅镇里庄村农民庞金中当年曾作为农民队代表和许世友将军打过球。老人虽年事已高,但对篮球仍十分喜爱。他说:“现在我老了,不能打球了,但看年轻人打球真开心!要不他们跑到赌场里,乌烟瘴气的,现在把他们都吸引到球场上来,多好啊!这才是真正替老百姓办实事!”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
| |
对江苏省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而言,2006年是一个农村年。这一年里,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农村。在此之前,江苏的农村体育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江苏省分布在乡镇的标准体育场地仅占全省总数的4·2%,非标准体育场地也只有8·4%,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远远低于城市;2005年江苏省最新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2000年比较,体质综合评分城市人群明显增长,而农村人群或有下降,或在“原地踏步”。
连云港市赣榆县体育局的调查显示,全县范围之内,除了县城的中小学和体育局机关有篮球架、乒乓球台,其他地方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球场。即使是江苏经济发达的昆山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也是一条“短腿”。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李一宁说:“过去农民温饱还是问题,体育算得上奢侈品。现在经济上来了,不能再让农民当体育的旁观者了。”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江苏省提出了系统完备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一片篮球场、一个室内活动室、一条健身路径,就成了江苏省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本框架。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建设了门球场、健身中心等各种体育设施,以保证农民们的运动需求。
为了这个工程,很多县市的体育局局长和市里的分管领导三天两头往农村跑,想方设法解决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确保不给农民增加一点负担。江苏省体育局分管群体工作的高林、戴伟与群众体育处的同志们,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走村串户,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水平、健身要求。
如东县新店镇财力紧张,不少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一时难以到位。镇文体站站长孙天浩写得一手好字,他便有意与当地的一些企业紧密接触,最后,孙天浩用“一支笔”为8个村建起了标准场地。
靖江市副市长范敏,这一年几乎与体育局的同志“捆绑”在一起。一次她到靖城镇同康村查验现场,外面下着大雨,前面又有一段路不通,大家都劝她下次再看,但她坚持下车步行。而在一些工作量大的乡镇,范敏有时一蹲就是好多天,一个村一个村地“过堂”。
如皋市体育局副局长周强说:“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说’,还要埋下头去‘死揪’!今年一年的工作量,至少是我们前4年的总和!”“揪”是当地的方言,就是干的意思。正是凭着这样的“死揪”精神,体育工作者们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认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金坛市体育局局长朱双和说,体育健身工程没有增加农民一分钱负担,场地都是臭水沟、低洼塘填起来的,不仅新添了体育设施,还美化了村容村貌,农民们心里十二分的满意,市体育局半年内就收到农民送来的5面锦旗,“而以前,农民们都不知道体育局是干什么的。”
只有走到农村去,才能了解农民们对运动的喜爱。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戴场村是骆马湖上的一个孤岛,1999年才通上电的戴场村平时生活非常单调,那些喜欢玩球的年轻人,只能把手推板车竖起来当球架,闲下来的时候将就着玩几圈。听说要在村里建篮球场、乒乓球室,村民都很兴奋。但建设时正是枯水期,300多吨材料只能用小木船分批运,村党支部书记张柳和村干部们借了10多条木船,村民们也都主动过来帮忙。因为水位低,小木船根本靠不了岸,村干部和村民们就用肩膀一袋一袋地扛,“来回要走起码两里路,我们的篮球场就是大家‘扛’出来的,”张柳说。
家门口也有了健身的地方,金坛市茅山老区的农民更是高兴。64岁的小学退休教师陈如庆,每天在健身场地上义务捡拾垃圾,“山区有这么一块场地锻炼,来之不易,要爱护。”他的行动感染了同村的四五个老人,他们自发组成了一支维护队,轮流值班。
得到农民的认可,对于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江苏体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安慰。
对李一宁和他的同事们而言,下一步是在2007年真正实现江苏全省村村有健身工程的计划。同时,李一宁也清楚地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以及可持续地管理好这些体育设施。(完)
(责任编辑: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