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2月2日体育专电 题:速滑“软件”差,差在哪里?――反思速滑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邵馨莲 刘卫宏
本届亚冬会上,中国速滑队显示出的整体进步令人关注,4天比赛中7人11次打破6项亚洲纪录,成为这一大项破纪录最多的队伍。
如果不“走出去”,单凭自己苦练,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么?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速滑部部长肖华说,“中国速滑运动要发展,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而且,这种“软件”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小标题)“软件”不可或缺
中国速滑取得好成绩的一大秘诀就是出国训练。在1998年、2002年连续两届冬奥会遭遇“滑铁卢”后,中国队下决心把队员送到加拿大世界著名的卡尔加里训练中心。
那么,在中国队员体验并吸收国外训练理念后,有无可能在国内也逐渐建立起一个类似的训练中心呢?肖华说,目前看来可能性还不大。
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成绩,教练们则在赛场外拼战术,比较各国的训练理念、管理艺术、科研支持。
吉林省速滑馆门前,韩国前国家队主教练、现任韩国体育大学教授的全明奎骄傲地说:“我们有韩国体育大学,李相花、李康爽这些优秀的选手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韩国近年在速滑项目上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大小速滑赛事的排名令人感到,中、韩崛起,似乎让老牌速滑强国日本变得黯淡。
未来速滑“拼”什么?或许,除了赛场上的兵,比拼的还有坐镇的帅,帐中的军师,以及帐后那些身怀绝技、厉兵秣马的人。
(小标题)科技为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速滑项目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以卡尔加里为例,人们知道它是一个著名的高山冰场,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训练中心,有卡尔加里大学的科研力量作为支撑,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那里接受训练,”肖华说。
“硬件或许通过资金投入就可以获得,但体育科研这样的‘软件’却需要培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肖华解释道。
本届亚冬会速滑比赛场地――吉林省速滑馆去年9月刚刚落成,总投资1·73亿元。其设计模仿美国盐湖城速滑馆,配备了先进的制冰技术、温控系统、计时计分系统。亚冬会上,舒适的场馆与冰面受到了外国朋友的好评。
但是,高水平场馆并不意味着就是高水平训练基地。只能说,好硬件能吸引更多高水平比赛或训练,促进“软件”发育。
我国速滑运动的“软件”之一――体育科研现状究竟如何呢?
“眼下,我国各项目国家队都配有几名科研人员,负责为运动员做身体机能测试,并将信息反馈给运动员和教练。但是,没有专业人士根据这些信息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做出相应调整,”速滑部官员兰立遗憾地说:“中国缺乏这方面专业人士,而国家队内科研人员的水平并不能代表国家最高水平。”
(小标题)教练为本
现在的体育界,不再是选手退役按照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育队员就可以了,现在教练这一行当,已经深深打上了科学分工的烙印。再天才的选手,如果遇不到伯乐,最终也难成大器。
速滑部竞赛处处长邢朔说,虽然自己未能亲身体验卡尔加里的训练,但根据在那里受训的中国队员描述,卡尔加里训练方法的专业、细致与系统令人印象深刻。在那里,教练的专业分工很细,针对性特别强。“每名运动员一般有3名教练,主教练负责技术指导,力量教练负责制定肌肉力量训练计划,心理学教练负责心理疏导。运动员技术上不理解找技术教练,心理上有疙瘩找心理学教练,力量教练则与技术教练密切配合,为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
“相比之下,国内一般是一名教练带好几名运动员,既要指导技术,又要负责心理教育和引导,可谓‘既当爹,又当妈’。力量训练这一块则一直遭忽略。”
邢朔说:“在中国,体育高校虽设有运动训练学这一课程,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中国也有专业研究力量的人士,但现状是,有的力量学专家不了解速滑,无法给予针对性帮助。复合型运动专家很少见。”
在加拿大,教练一般都经过专业考试,持有资格证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在中国,教练大多是运动员出身。“近年来,国家鼓励运动员在成为教练之前先进入高校学习,以后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选手,”邢朔说。
速滑“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成效,但中国准备如何消化新知、为我所用,在硬件、软件上需进行哪些准备,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放而广之,在整个中国体育界,这种思考将长期存在。(完)2007/02/02 15:54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专供搜狐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小厉)
|
·欧冠决赛盘口解读 巴萨赢面稍大 |
·段暄 |拜仁大投入这次是动真格 |
·徐江 |高洪波另类图片大派送 |
·孙贤禄 |高洪波组队思想值得赞同 |
·颜晓华 |科比队友什么时候可支持他 |
·冉雄飞 |老聂的嘴和山东鲁能的腿 |
·马寅 |陈忠和离开女排的日子 |
·陈书佳 |谢杏芳被叫阿姨 |
·张斌 |一场人和猫的伟大比赛 |
·马晓春 |俞斌的棋王是谁封的? |
热点标签:NBA 姚明 火箭 易建联 杜丽 CBA 郭晶晶 王治郅 刘翔 殷铁生 郎平 全明星 麦迪 于芬 欧冠 弗老大 年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