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兴步 实习生
吕兵兵
编者按
中国足球队在日前结束的亚洲杯赛上,以一场难堪的惨败,书写了27年来在这项赛事中的最差纪录。当中国足球队再度蒙羞而归后,关于中国足球的各种反思也再度升温。
中国足球屡屡溃败的根源是什么?中国足球向何处去?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中国青少年足球调查”系列报道,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青少年足球现状的关注与重视,共同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而努力。
这次国足亚洲杯失利,足球圈内外又开始了新一轮反思。不少人再次提到了青少年培养的老话题,并为中国足球人才断层表示担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今天上午,记者在潍坊独家采访了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朱和元。
为什么踢球的孩子少了?
现在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选材面越来越窄。鲁能U18教练侯志强告诉记者,1992年龄段的全国注册队员只有182人。对此,朱和元认为:“踢球的孩子少了,一方面要从足球自身找原因。近年来足球自身形象不好,公信力不如以前,许多家长不再支持孩子学踢球,因为孩子踢球看不到希望。前些年,很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足校,是因为职业联赛初期,足球运动轰轰烈烈。这些家长看重的是职业球员的高收入。如今球员减薪,收入也不如以前,再说真正能踢上专业队的孩子寥寥无几,另一方面,现在不少中小学校忽视了足球运动的开展。其实足球是一种大众化体育运动。国际足联倡导"足球能让孩子远离犯罪和毒品",可是在我们国家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课学习,不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这也不能全怪学校,主要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应试考试制度存在缺陷,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入手,更没有把足球当成一种学生强身健体的运动。”
为什么以大打小屡禁不止?
阻碍和扼杀青少年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以大打小,目前这种怪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朱和元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虚改年龄、以大打小不仅出现在足球界,其他体育项目也普遍存在。原因是功利心作怪。既有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为了地方利益,有关部门统一为运动员改小了年龄;也有教练和家长的责任——教练带队需要成绩,否则就要丢饭碗,家长期盼孩子能够早早冒出来。”朱和元说,近年来中国足协经过积极努力,队员虚改年龄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中国足协对虚改年龄的做法深恶痛绝,绝不姑息。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制定了合理健全的比赛秩序。”
为什么成材率低?
现在青少年后备梯队成材率很低,一支U19球队如能有三四人进入职业一线队就算很不错了。朱和元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青少年教练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实,中国青少年队教练整体素质不高,不懂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实青少年队教练与一线队教练相比最难干、最辛苦,青少年队教练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工作者,因为他们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可现在不少青少年队教练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平时只注重对孩子的足球专业训练,却轻视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影响了小队员的成材。”
为什么选材面窄了?
朱和元说,虽然国足亚洲杯失利,但不能否定足球改革取得的成就,还应对未来充满信心。“足球是最先实行改革的体育项目,为什么当时要改革?因为不改革没有出路。当时我们是踩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摸索,出现一些问题也属正常。其实足球出现的问题只是社会各行各业在改革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国家队成绩不好,我们要多从深层次找原因,不能否定改革,更不能把问题扩大化,当然青少年后备梯队方面也存在问题。”
朱和元认为,现有后备梯队现状应该好于改革之前。“改革之前,我们整个国家队所有年龄段队伍一共30支,如今U19、U17和U15每个年龄段各有30多支队伍。有人认为现在选材面窄了,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球星不是选出来的,是先发现,然后再去培养。就像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绝不是通过选材选出来的。”
为什么足校严重萎缩?
职业联赛开始时,全国足球学校达到4000多所,如今剩下不到300所,不少足校根本招不起生来,原因何在?朱和元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必然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既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自然被淘汰。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创办足球的初衷是什么?是以赢利为目的,还是把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其实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理念很有关系。”
从事青少年教练工作,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据朱和元介绍,有的后备梯队教练每月工资仅几百元,这与体制有关。“因为足球已经走入市场,足校是自筹资金给教练发工资。衡量青少年队教练成功、决定他们报酬多少的标准,不能只看成绩,而应是以成材率的高低。可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体系,青少年队教练非常清贫。”(时报潍坊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