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曼谷8月10日专电(特派记者张蕾)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骨干,专程赶到泰国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服务的12名中国志愿者肩负着双重任务,除了在大运会上为中国运动员服务外,还要从细微处发现曼谷办大运的经验和教训。
率队前来曼谷的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刘琳今天告诉记者,虽然比赛刚刚开始,但学生们已经很有收获。
本次大运会外籍志愿者占志愿者总人数的0.5%达350人,但除了12名来自境外的中国大学生外,其余300多名外籍志愿者全部是在泰国的外教和留学生。刘琳向记者介绍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承担了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宣传处的任务,这次与她同来曼谷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来自北京的10所高校,都是北京奥运会招募的志愿者骨干,他们将分成6个小组,在17个比赛项目中服务于曼谷大运会。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细微处吸取他人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志愿者的这种亲身体验,从去年的多哈亚运会就已经开始了。
谈到曼谷大运会刘琳表示:“志愿者的微笑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名片,曼谷的志愿者待人热情友善,他们的微笑给中国志愿者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不过在抵达曼谷后这几天时间里,志愿者也发现了泰国同行的工作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组委会和志愿者之间沟通不畅,一些教练和运动员急需了解的信息和提出的要求无法上传下达;二是志愿者定位不清,在运动员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具体工作可做的志愿者坐在一起待命,反过来教练和运动员一些诸如外币兑换、购物等方面的咨询却无人解答;三是曼谷对招募的志愿者只进行了简单分工,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众多未经培训的志愿者对场馆、大运村等地的地形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给教练和运动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相信我们,这些问题在北京你绝对不会看到”,刘琳说曼谷给了他们很多启示,也为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积累了经验。她还说:“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也愿意把我们的经验告诉深圳。”
(责任编辑:刘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