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运会的教练和运动员,这两天正在享受曼谷意想不到的凉爽夏季,不过在曼谷的中国记者可不是来乘凉的,他们是来热身的。因为2007年曼谷大运会之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大运会已经不远了。
这些天在曼谷报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中国记者数量惊人,在记者下榻的酒店、新闻中心,汉语有可能是仅次于泰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在通往各赛场的穿梭巴士上,中国记者占了大多数。据不完全统计,采访本次大运会的中国记者近百名,人数几乎比其他国家记者的总和都要多,而且他们大都来自中国的三个城市——北京、广州、深圳。
新华社此次派出了40多人的庞大报道团队并且专门租用了记者工作室,再加上两家电视台、三家电台、报社及多家网站,北京记者的人数就有70多人。一位新华社同行告诉本报记者,曼谷大运会将是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国际性综合性运动会,如果要提前熟悉和了解大型运动会的媒体运行、比赛特点、赛事报道、通讯传播等环节,来曼谷热身当然是首选。
这恐怕也是其他媒体记者对曼谷大运会钟情的原因。别看来曼谷只有几天时间,这些久经沙场的老记还真取得了热身成果:一位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在见证了本届大运会首枚金牌的诞生后说:“未雨绸缪是老生常谈,但这次我才明白最大限度地预估困难、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有多重要。”为了完成本届大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蒋秋艳的录音专访,他在赛场上足足等了七八个小时。
广州和深圳分别是2010年亚运会和2011年大运会的举办地,两地记者肩负着为所在城市成功举办大赛汲取经验的任务。广州的两家媒体派出了5名记者,他们对大赛的竞技水平、中国大学生选手特别是广东选手取得的成绩特别关注。19名来自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的记者,组成了曼谷的第二大中国媒体兵团,除了对国际大体联的各项活动以及围绕大运会进行报道外,还对电视转播及版权、官方网站建设等进行了考察,记者还将在曼谷的亲身体验与深圳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的官员进行交流。
(张蕾)
(责任编辑:王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