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
北京时间昨晚,首届上海斯诺克大师赛在上海体育馆落下帷幕。在两位爱尔兰选手多米尼克·戴尔和瑞恩·戴的冠军之争中,本届赛事的头号“黑马”戴尔在上半场3:6落后的不利局面下,下半场一上来连追7盘,并且最终以10:6逆转战胜同胞戴夺冠。
纵观本届上海大师赛,尽管其中不乏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比赛,但由于人气极旺的火箭奥沙利文因伤缺席,亨德利、戴维斯、希金斯等名将又过早出局,再加上人气之王丁俊晖第二轮即遭淘汰,使得本次大师赛后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受此影响,本次上海大师赛并没有如主办方赛前预期的那样赚个钵满盆满。而作为赛事重要参与者的部分记者与球迷,也因为一些不够“专业”的举动,受到了名将希金斯的“迁怒”。
没有丁俊晖 也就没了票房保证
如果从上海大师赛的硬件条件以及主办方的组织水平来看,这次大师赛还是够得上国际大赛的水准的。为给选手提供良好的比赛场地以及给观众最佳的观看条件,主办方在上海体育馆内搭建球场时不惜耗资百万,比赛开始前,这个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场馆也得到了参赛运动员的一致好评。不过在比赛开始后,比赛场地的一个小缺陷却受到了包括丁俊晖在内很多球员的诟病——馆内湿度太大,影响了母球的走位和击球的准确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受上海闷热潮湿的天气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主办方搭建场地还略显仓促,等到比赛开始后虽然对外宣传“24小时开通空调,并保证室内21℃的恒温”,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举措除了把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和记者冻得不轻外,并没有得到参赛球员的认可。
对于主办方来说,这还仅仅是个小麻烦。真正让他们头疼的是,不光亨德利、戴维斯、希金斯等名将不给面子,争先恐后地“回家”休息,就连家门口作战的人气之王丁俊晖也要给他们“好看”。根据记者对现场观众人数的目测,以及跟场外黄牛的“攀谈”,记者发现丁俊晖的过早淘汰不仅给了主办方狠狠一击,同时还让那些囤积球票的黄牛党们叫苦连连。从记者的体验看,本届上海大师赛的上座率只能说一般,有丁俊晖的那两场比赛人数还可以,特别是对多特那一场,观众席基本上爆满。可惜好景不长,丁俊晖出局后,尽管后面的比赛越来越精彩,但到现场看球的人数却直线下降,有些场次观众席上1/3的人都不到。难怪主办方一位工作人员在跟记者闲聊时唉声叹气地表示:“这次能够收支平衡就不错了。”至于那些囤积球票的黄牛党,也就快活了两场——从丁俊晖第一场对于德陆的200元一张球票到对多特时的500元一张,但那之后,他们就再也笑不起来了,300元的决赛球票喊到50元,几乎都没什么人问津,他们亏成什么样,无需记者多说了。
想提高品质 还要从观众和记者做起
本届上海大师赛如果要说有什么还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赛事没能接轨的话,恐怕就要数个别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的摄影记者以及少部分“我行我素”的观众了。
从第一场比赛开始,几乎每场比赛的裁判都会在比赛进行到胶着状态时,趁着比赛的间隙,规劝看台上的观众“关闭手机的铃声”、“不要使用带有闪光灯的照相机”,但有些观众我行我素根本不听劝,以至于裁判不惜暂时中断比赛,对台上的个别观众“怒目相向”。“看比赛不懂规矩”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以前的上海网球大师赛或者后来的中国台球公开赛上都曾有过,媒体此类的报道也屡见报端,但很多球迷似乎都并未因此“文明看赛”。这次上海斯诺克大师赛,笔者亲身经历就遇到了比如“鼾声如雷”、“高呼"加油"”等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至于什么手机铃声、闪光灯的问题,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说实话,如果观众今后还是这么“不懂规矩”,恐怕任凭主办方怎么努力,“上海斯诺克大师赛”的品质恐怕都无法真正提高。
在争夺八强席位的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输球后猛烈“抨击”的不仅是“不文明看赛”的观众,某个“职业素养”较低的摄影记者更是成了希金斯“迁怒”的主要对象。用希金斯的话来说,该摄影记者总是在他击球时对着他一通“猛闪”,如果不是中国选手丁俊晖也没能晋级八强的话,说不定希金斯要以为这个“别有用心”的摄影记者是“丁之队”派出的秘密间谍了。组委会在希金斯抱怨后,因为不知道“肇事者”究竟是谁,当天一度吊销了所有摄影记者的采访证。作为同行,我一方面替那些没有“肇事”的摄影记者叫冤,同时也因为那位哥们儿的“业余表现”而脸红。毕竟,一项赛事的成功,跟高素质的媒体团队也密不可分。
特派记者 钱旭(本报上海专电)
(责任编辑:小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