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当两组数据摆放在我面前时,我不能不做出这样的判断:“洋枪队”已经严重蚕食了本土前锋的生存空间,该给中超各俱乐部“洋枪”设限了。
这样的数据还不足以让我们惊心吗?中超第十七轮比赛的13粒进球,有9粒出自外籍前锋。
而本土前锋仅仅贡献了其中的两粒,另外两粒入球还是来自后卫的点球。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除了山东和辽宁锋线“全华班”外,上海、北京、深圳、河南、亚泰五支球队的前锋居然是纯粹的“洋枪队”,其余五支球队锋线也是“中西组装”。12支球队的24名前锋中,外援前锋数量达到了15名。
定量的比赛场次和生存空间,必然导致这样尴尬的结局:当“洋枪”大行其道时,本土锋线球员的比赛场次大幅减少。我们实施请进来的引援战略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本土球员,特别是锋线球员能在与外籍高水平球员的同场竞技中得到砥砺和提高吗。但是,当我们的各级球队一直受困于“锋无力”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诸如谢晖、郜林、王鹏、杨林等各个时代的国脚都只有在板凳上度过时,我们发现引援的战略已经离我们的初衷愈来愈远了。
对各俱乐部“洋枪”设限,并不是否定颠覆我们的引援战略,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该政策,并最大限度发挥出我们希望看到的效应。准确说,我们的设限不是数量的限制,而是对外援位置的限制。现在规定每支球队可以同时让三名外援上场比赛,数量适中,但却失之于粗糙。我们为什么不对该规定进行细化?比如,规定三名外援必须出现在锋线、前卫和后卫等不同的位置,简言之,就是球队的三条线上不能同时出现两名外援。这样的细化,既无损引援的数量和俱乐部利益,又可以给本土球员预留出锻炼成长的空间,同时可以丰富每支球队的三条线的打法。
事实上,对本土球员的保护性政策尝试,我们此前已有很好的实践。比如,足协2000年出台的限制外籍门将护卫本土门将的尝试。尽管实施之初惹来或这或那的非议,却造就了区楚良、江津、符宾、安琦、刘云飞、李雷雷、王大雷等一批本土国门。相对于门将位置的层出不穷,各级球队“锋无力”的窘状一直难有改变。这难道不是和我们本土锋线球员的比赛时间和竞赛舞台一再压缩有关吗?
(责任编辑: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