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体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形成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跨专业的科类课程体系、跨课程的综合实验体系、跨行业的社会实践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专业布局的主要思路:“努力办出专业特色,在调整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专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以体育为主,逐步向多层次、多规格,文、理、教结合的综合方向发展”。“十五”规划中,这一思路进一步明确:“以术科(技能类)专业为主,向体、理、文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按照发展规划,学校优先发展体育学所属的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公布,学校就调整并设置齐全了体育学所有的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学校积极拓展与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运动康复与健康、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表演(体育表演)、英语(国际体育)等本科专业,使学校从专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成一所专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多科性体育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2个,涵盖了体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体育学为主,文学、管理学、理学相结合,学科优势互补、学科交叉渗透、专业结构合理、体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专业结构体系。
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辖4个二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体委优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体委重点学科;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门类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学科门类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校师资学位授权点。学校学科总体规模与实力位居全国高等体育院校首位。在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列全国首位。此外,学校还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以此为支撑,学校形成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运动康复与健康、新闻(体育新闻)和社会体育等。
为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学校建立了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根据国家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确定和不断完善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课程大纲的制定与调整、教材选择与建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实习效果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毕业资格审核等各环节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第三,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系统,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状况进行评估,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价制度等。第四,教务处作为教学运行的核心管理部门,通过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制度等收集、整理、分析来自各教学环节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校领导、院系、教研室等相关部门,使其能够做出准确的调整。由此,通过确定监控目标、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形成了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张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