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女排从这里腾飞,新女排在这里成长。这里与中国女排的荣誉和精神息息相关,这里成就了老女排“五连冠”,它就是中国女排的福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
正值福建排球五十周年庆典之际,日前,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排球协会主席袁伟民带着他的原国家老女排队员陈亚琼、曹慧芳、陈招娣、侯玉珠等故地重游,回到了自己的“娘家”——漳州女排训练基地,重温了当年那个陪伴着她们历经几载风雨的家。
说不完的欢喜,道不尽的思念。“漳州排球基地我们又回来了!久违了,我们的娘家!”
重游旧地,袁伟民再一次深深感慨道:“漳州排球基地作为国家排球队的集训基地,在过去和现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凡是干排球事业的人,都应该来漳州感受下这里的排球气息。每当我一想起排球,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漳州,我永远都忘不了这片土地。”而女排宿将自来到基地,她们回忆的话匣子就没合上过,她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伴随她们腾飞的基地。她们说,“20多年没有回来了,这次来,一我们是要来找回原来的影子,找寻过去美好的回忆。二是要把老女排的"草棚精神"带给年轻的队员们,希望她们能够继续为振兴我国排球事业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老场馆
踏着小石子路,袁伟民一行来到了女排1号训练馆,它的前身也就是那个耳熟能详的“草棚”。推开馆门,墙上“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字眼赫然映入眼帘,心中莫名涌出一股情愫:这就是老女排们当年打拼的地方啊!
“看,这排凳子还保留着呢!”曹慧英兴奋地指着靠墙的一排休息凳叫道。所有的队员们都很有默契地一同坐下来,重温当年在艰苦训练的时光。“以前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小板凳了,每次训练前或者结束后,都要坐在这休息,那叫一个舒服。”侯玉珠边轻轻摸着板凳边说。
旧宿舍 走进基地的大院里,一栋白色的小楼一下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小白楼原名“冠军楼”,建于1986年,因整个基地大院里只有这幢楼是白色的楼身而得名。
一进门,老队员们就兴冲冲地辨认起自己当初睡过的房间,“这间是曹慧芳的,这间是陈招娣的……”大家回忆说,当年队员们训练时用的还是集体浴室,训练完大家提着水桶去集体浴室洗澡、洗衣服,然后回房间休息。
老厨师 “"列宁"来了!”人群顿时骚动起来。不远处,一位身材矮小的老人健步如飞地走来,一上前就紧紧地握住袁伟民的手。原来,他就是中国女排的场外功臣——厨师严文忠。1973年退伍后,老严就成为中国女排的大师傅,由于长相与列宁很相像,所以基地的人都很亲切地喊他“列宁”。
“慧芳,亚琼,招娣……”这么多年了,但严师傅还是一一都认出了这些他曾经亲手给做过饭菜的孩子们。
荣誉室 在“中国女排腾飞馆”一楼有个荣誉室,用照片、文字和实物铭记着中国女排光荣的历史和在漳州集训时的点点滴滴。“她们全天摔打在简陋的地板上,身上臂青腿肿,有的甚至练到虚脱休克。”简单的一段文字,道出的却是中国女排无比坚韧的精神。
老队员们立马对着照片议论起来,“这不是当年晓兰结婚的照片嘛,这衣服她当时还是向我借的呢……”一旁的袁伟民也忍俊不禁:“你们啊,就没停过叽叽喳喳的,看来当年的什么事都还记得很清楚嘛。”
链接
关于漳州基地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女排的摇篮。
1973年,国家体委投资兴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的4个训练馆,11个场地,可同时进行13队的训练。1976年初,中国女排在漳州训练的百余名姑娘里挑选精兵组队。曹慧英、陈招娣、杨希、张蓉芳、孙晋芳、张洁云等人入选了中国女排,她们在这里自豪地穿上印有“中国”二字的运动服,从此,她们开始走上了一条漫长、艰辛的拼搏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世界“五连冠”的辉煌成就;2003年,阔别17年的世界杯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
漳州体训基地现有3个训练馆,其中一号馆为国家女排专用,于1973年建成,设施已显陈旧;1994年竣工投入使用的“中国女排腾飞馆”总投资1400万元人民币,是一座比赛馆;总投资1100万元的“中国女排训练馆”于2004年竣工,是一座综合训练馆,为当时正在此间备战雅典奥运集训的中国女排的新训练场地。紧临着腾飞馆和训练馆的是总投资570万元,建筑面积2217平方米的中国女排公寓,它的建成进一步改善了中国女排在漳州的集训条件。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