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足校从4000所萎缩到40所,武汉会议研讨重振青少年足球
本报讯(记者 柯美杰 赵俊伟)继深圳会议、秦皇岛会议后的第三次专门研究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会议昨日在武汉举行,中国足协领导谢亚龙、杨一民与会并讲话。
与会代表达成共识:“中国足球的发展必须回到青少年培养的问题来,希望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从"武汉会议"起航,走出一片新的天地。诸多好的想法建议关键还需要落实。”
全运会城运会赛制面临调整 以前历届全运会、城运会足球项目竞赛模式,均是按照一种竞赛模式进行,暨上半年进行预赛,下半年进行决赛;城运会与全运会年龄段设置又不衔接,造成省市各自为战的局面。
因此中国足协青少部制定的新方案中把全运会设为U20,而城运会设置为U17(预赛决赛为统一年龄段),凡是符合条件(以参赛当年计)均可报名。比赛都将分年进行预赛。比如第七届城运会的队伍将在2009年、2010年进行预赛,全运会也如此。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朱和元表示,“这样的调整有助扩大足球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方案还强调要参加全运会足球比赛,必须报名参加城运会,而且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湖北等省市不得少于两个队参加城运会。要求地方综合运动会设置足球项目。必须建立区域性联赛,凡是报名参加城运会单位须建立市级中学生联赛。该方案讨论后将从2011年城运会预赛(2009)开始试行。
建立学校足球四级联赛体系 本次研讨会郑重提出建立学校足球四级联赛体系,以解决目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难题。“建立大、高、初、小四级联赛,塌实把基础性工作做好,我就不相信中国3亿多青少年就真出不了足球人才!”来自教育部学生联合会的王刚说。
一些与会专家认为要把中国学校足球四级联赛建成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制的主体,把学校建成中国足球人才的储备库。在四级联赛中,大学生联赛前四名将参加乙级联赛(今年前两名已参加),高初中前八名可参加中国足协同年龄段的比赛。
不过一些人士也表示,学校足球四级联赛体系需要在各个方面完善,比如经费、教练员队伍等等问题。武汉足球俱乐部实行的“业余模式”一定程度上与学校足球四级联赛体系不谋而合,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
专访
谢亚龙:不能钱不够就不搞学校联赛 “青少年足球培养思路必须调整,不过尚需听取各方建议,要塌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不能再走回头路。”中国足协副主席、足管中心主任谢亚龙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谢亚龙抛出了八个问题供与会代表讨论:如何融入教育体系,比如学校联赛等;如何融入体育体制,要有大体育的概念;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如何构建新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如何发挥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的作用;如何构建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体制;如何解决一些长期没解决的难题,如“以大打小,拔苗助长,拐卖人口”等;如何构建与职业足球衔接的问题。
这次足协抛出的青少年培养方案亮点是建立学校足球四级联赛,而教育部学生联合会王刚提出,“办好学校联赛经费与教练员水平是难点。”
谢亚龙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把思路理顺,“经费应该是各地方足协筹集一点,学校拿一点,再找一点赞助,应该是多方面筹集。再说不能钱不够就不做这件事情了,再说职业俱乐部不也喊钱不够吗?”也有人认为应在足彩与体彩中划入专项资金,保证学校联赛顺利进行。
本报记者 柯美杰 赵俊伟
杨一民:再不重视中国足球就没有明天 亚青赛中青队以0比1输给朝鲜队,在柳州督战的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表示国青队需要更多技战术含量。杨一民昨天在汉明确表示:“我们足球的思路和战略确实要改变了,青少年足球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不会有什么前途,再不重视再拿不出具体措施,中国足球不会再有明天。”
杨一民说,1996年我们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60万之多,2000到2005年只有18万多,现在来看全国仅剩下3万多人。全国4000所足球学校现在剩下的仅有40多所,萎缩惊人。
杨一民分析道:“记得原先踢足球的多是农村的苦孩子,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没有多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踢足球。还有家长担心,去踢足球学不到文化,将来如果足球没有踢出来,又没有文化。”
杨一民认为,我国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要形成以为俱乐部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地方足协和教育部门的互动培养模式。青少年足球培养不能不顾学业,不能因为职业俱乐部的出现而忽视文化素质的作用、忽视教育部门的作用。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学校足球,扩大中国足球人口。
本报记者 赵俊伟 柯美杰
(责任编辑:沈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