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中国语言中很常见的一个成语,意为在急流中果断回船退却,比喻为官得意时,当见机及时引退,以保全自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赠善相程杰》一诗中说:“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亲时阅搢绅。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道出了急流勇退的真谛。
急流勇退,已经是许多人为官、为人的一种方式,虽然选择急流勇退时难免有些困难,但选择过后却是天高地远,因此自古官场、生意场上选择急流勇退的人很多,在当今的足球圈内,选择急流勇退的球员和教练员也有人在。但是徐根宝,似乎从来就不是这样一个人。
纵观徐根宝的教练生涯,下课的次数不少,但每次“下课”似乎都不是他自己选择了急流勇退,而是在球队战绩不佳,上层领导人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或主动离开,或被迫辞职的。换句话说,徐根宝不是一个深谙急流勇退精髓的人。这是他倔强的本性注定了的。但徐根宝不选择急流勇退,却选择了激流勇进,多年来在每一次黯然引退之后,他都昂然再进,结果每一次都进入了一番新天地。
1996年末,徐根宝在带领上海申花连续取得三个赛季的佳绩后,主动离开上海申花去往广东。说是主动离开,其实是被迫中的主动,虽然徐根宝带队打了三个赛季,把甲A的季军、亚军和冠军都拿遍了,但在96赛季结束后,申花俱乐部高层还是决定在下个赛季聘请外籍主教练,时任董事长的郁知非告诉徐根宝:在选不到更好的外籍教练的情况下,徐根宝可以继续留任主教练,如果外籍主教练来了,那么徐根宝可以在申花俱乐部担任总教练。左思右想之后,虽然百般难舍,但徐根宝还是选择了毅然离开。
1997年徐根宝担任甲B广州松日队的主教练,一个在国家队和甲A联赛中都扮演过主要角色的著名教头,到名不见经传的二级联赛去当教练,无异于一个国际级的大牌明星到县级广场开演唱会,因此当时徐根宝的松日之旅被许多人调侃为“走穴”。但徐根宝只用了一个赛季,就将广州松日带上了甲A,又令许多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相信徐根宝不但是一个可以在顺境中缔造辉煌的教练,更是一个可以在逆境中奋勇前行的先锋。
1999年,带领大连万达取得头一年甲A冠军的徐根宝,又在中途被迫“主动”辞职,静养了一年,静养的同时又别出心裁地搞了个“根宝足球网站”。2001年,徐根宝再次“走穴”出任甲B俱乐部上海中远的主教练,又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带着上海中远成功登陆甲A。2002年在重新担任上海申花队的徐根宝第三次被迫“主动”离开,这一次离开,徐根宝不像前几次那样是暂时性的离开了,而是一走就走了5年。就在许多人以为5年时间足以消磨任何斗志,63岁的老人更应该颐养天年,以为他不可能再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徐根宝再一次卷土重来了,并且这一次动作更大:不单单是带着某支默默无闻的队伍升了级,而且掷地有声地宣称,打进中甲只是“曼联计划”中的第一小步,接下来他要打造中国的“曼联!”
在绝大多数人为之侧目的同时,让我们来清理一下徐根宝的奋斗轨迹:国家队教练—甲A主教练—甲B主教练—青少年足球基地创始人—“曼联计划”的缔造者,期间出过两本书,建过一个网站。20年时间内徐根宝经历了不少,尝遍了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却几乎没试过“急流勇退”,而是一直在“激流勇进”。正因为他的“激流勇进”,才让一个63岁的老人至今看起来还像个初生牛犊,身后闪耀着朝阳的光芒。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急流勇退是一种境界,激流勇进是一种精神,急流勇退不容易做到,激流勇进更是好说不好做。但徐根宝做到了,像他这样不会选择急流勇退却总选择激流勇进的人,在中国足坛还太少,哪一天徐根宝这样的人多了,中国足球改头换面的希望也就越大了。
(责任编辑:孟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