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和体操同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在中国蹦床队里,黄珊汕获得的成绩和影响力绝不亚于程菲。继夺得雅典奥运会铜牌和中国蹦床第一个世界冠军后,黄珊汕又在今年11月份进行的世锦赛中获得银牌。
不过在刚刚结束的“好运北京”蹦床国际邀请赛女子个人决赛中,黄珊汕出现失误没能完成全部动作,最终仅获第七名。
赛后黄珊汕脸上的笑容灿烂依然,她说:“明年希望能在这儿蹦出金牌。”
◎往事
曾经练过10年体操 黄珊汕的运动生涯并不是以蹦床开始。在她两岁半时,父母将她带到福州少体校,没想到她一下子就“相中”了体操,看到哥哥、姐姐们在垫子上翻来翻去,就死赖着不走了。1988年,黄珊汕的父母索性将她送进福州市体操队,这一练就是十年。
但十年时间除了带给黄珊汕伤病外,并没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比赛成绩。1998年,福建省准备组建蹦床队,原是体操队教练的卓贤麟出任主教练(现国家蹦床队女队主教练),他一眼就看上了黄珊汕。“当时主要是觉得在体操上没前途,就想找个出路。”黄珊汕改项的初衷有些无奈。
然而,仅经过半年强化训练的黄珊汕在1997年底举行的全国蹦床锦标赛上,一鸣惊人拿下冠军。2004年中国蹦床队首次进军奥运会,黄珊汕就为中国夺得一枚奥运铜牌。
◎展望
“明年不会再失误了” 今年21岁的黄珊汕现已是中国蹦床队的灵魂人物之一。11月30日“好运北京”蹦床国际邀请赛在国家体育馆揭幕,黄珊汕将长发束成马尾辫,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赛场上,半个小时后她以资格赛第一的成绩挺进决赛。
在决赛时,黄珊汕因为太想表现完美,在做一个动作时腿软了一下,而导致后面的动作没法完成,最终仅得到第七名。“在蹦床比赛中,一个极小的失误都会葬送运动员的所有努力。”卓贤麟说。
“如果奥运会上再出现类似失误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黄珊汕立即表示:“不会了,既然发生了一次失误,就会比较注意了。而且奥运会不会再用今年(失误的)这个动作了,冬训时,我会把难度提高到14.7。”
本报驻京记者 周玥廷
发展
蹦床在中国:生得晚长得快 本报讯(驻京记者 周玥廷)11月30日,国家体育馆东门外的售票厅,不少观众专程赶来购买体操比赛门票,可得知晚上进行的是蹦床比赛,而体操比赛因此暂停一天时,大多数人竟当即带着一脸遗憾离开。
中国观众对蹦床比赛表现出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正是蹦床运动在中国的现状——对蹦床运动非常陌生。而事实上,中国选手现今在蹦床项目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1997年,蹦床运动才在中国从此成为一项正式的竞赛项目,而在此之前,蹦床运动已经在欧洲国家开展得如火如荼了。“当时听说蹦床要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成为奥运项目,我们国家随即便做出了成立蹦床队的决定。”现国家蹦床队男队教练陈琪林回忆道。2001年蹦床国家队成立。
起步晚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蹦床队现有队员都是“半路出家”,要么以前是体操运动员,要么是跳水选手,或者来自其他技巧项目的选手。不过得益于体操、跳水等项目在中国积聚的雄厚基础,中国的蹦床运动开展了没多久,水平便迅速提升。
据中国蹦床队女队主教练卓贤麟介绍,中国在蹦床项目上已经具备冲击奥运会金牌的实力,尤其在男子项目上,中国队已经形成了由叶帅、董栋、陆春龙等多名选手组成的集团军。
此外,让中国蹦床队里的“元老”教练们感到高兴的还有一件事:蹦床运动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普及起来。
全国晚报奥运采访团队成立
本报加入精英团队 本报讯在2008北京奥运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晚报奥运百人采访团日前在合肥正式成立,本报作为特邀媒体将参与晚报奥运百人采访团,在08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全方位为读者提供详实的奥运大餐。
12月3日,2007中国晚报记者协会体育新闻学会暨北京奥运战略布署会也同时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家晚报的体育新闻部负责人齐聚庐州,共商晚报奥运报道大计。
由于明年是北京奥运年,因此,本届年会显得格外引人瞩目。来自北京晚报、今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全国40余家媒体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部分会员单位还由总编或副总编亲自挂帅出席,显示出对北京奥运报道的重视和关注。
在本次年会上,中国晚报奥运采访团也正式成立,本报作为特约媒体加入报道团,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为读者报道08奥运盛会。
会议还就奥运报道的总体思路、奥运前期北京巡礼及奥运特刊的运作等重要事宜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此次年会还特邀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及门户网站的体育新闻负责人与会。
链接
北京奥运会蹦床设网上男、女个人两枚金牌。
个人比赛中运动员要完成3套动作,每套由10个动作组成。
一套蹦床动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高飘,动作之间富有节奏的连接和变换,包含双脚起跳、背弹、腹弹、坐弹动作,全套动作中间没有停顿和中间跳。一套蹦床动作应由各种向前、向后的空翻转体或非转体的空翻动作组成。
运动员全套动作应表现出优美的身体姿势、正确的动作技术、理想的高度和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
(责任编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