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怒涛廉钢)进入寒冬的成都阴冷无比,桂鹰教练如往常一样在下午6时许鸣金收兵,从省游泳馆走出来,桂鹰和队员们都下意识地打个冷颤。电话响起,桂鹰一看是国家游泳中心副主任兼跳水部部长周继红打来的,桂鹰等这个电话有一段时间了,他知道这个电话预示着什么。
“贾童能参加明年1月初的奥运会选拔赛吗?”电话里传来周继红的疑问,桂鹰言简意赅:“她现在恢复得还不好,就不去了吧。”寒喧几句后,桂鹰挂断电话,他知道贾童的北京奥运会正式告吹了!
从今年3月的游泳世锦赛冠军到如今彻底告别北京奥运会,贾童走了一段灰色的路程。但贾童没有放弃,桂鹰没有放弃,省队没有放弃。贾童说:“我会一直练下去。”桂鹰说:“这届不行,还有下届。”省游泳中心主任刘旭章说:“她现在仍是国家队一员,我们还会继续培养她。”但高高的十米台,备受伤病和成长困扰的贾童似乎已无力攀登上去,倒是充满挑战的三米板成了贾童重新上路的起点。
刘旭章说:“我们之所以没有放弃,是因为我们希望她能在板上再搏一搏。这届奥运会不行,接下来的世锦赛和下届奥运会还有希望。”桂鹰说:“我现在给她制定的水上训练计划是,70%用在跳板上,30%在跳台上。”桂鹰的用意除了“以板代台”外,似乎还有“保板争台”的味道,“我现在还必须看一下她在板上的能力,毕竟她在台上跳了那么多年,所以在板上,她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贾童如今的年龄和体形,已不再可能成为十米台上的宠儿,相反,国外许多板台兼跳的先例以及国内许多从“台”转“板”的成功例子,给了贾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连对她了如指掌的桂鹰都称:“她现在的体形更适合跳板!”
等到北京奥运会烟硝云散,或许未来的三米板真的属于这位南充妹子。因为那时国内的女子三米板上已物是人非。如今的领军人物郭晶晶去年就确定了北京奥运会后退役当裁判的想法,被郭晶晶影响一生的吴敏霞也已是23岁高龄,进入退役倒计时。那时在三米板上只剩何姿以及先前由台改板的李婷,或许在2012年的伦敦跳板上,我们能够看到贾童的身影。
记者观察 也许更适合跳板 一般来说,跳水运动员都是从跳台项目起步,练到相当高的水平,又具有出色的身体条件,才改练跳板。跳台是固定的,容易出成绩,而且小运动员由于身材矮小,在空中的翻转半径也小,对完成高难动作非常有利,所以跳台项目通常是小运动员的天下。
贾童恰恰就走到了这样的十字路口,由于伤病以及身体发育的原因,贾童如今的身高和体重已不再符合跳台的标准,而超低的脂肪含量也使其再也无法减到娇小玲珑的身形,贾童如今的体形更适合跳板。跳水界专家称,身高、体重的增加,正符合跳板运动的要求,因为跳板是靠板的反弹决定起跳高度,具有一定的身高和体重,才能压得住板,并弹得更高,所以跳板项目上很少有小运动员出现。
虽然贾童的体形更利于跳板,但一位从事跳板生涯多年并获得过世锦赛冠军的退役运动员称,贾童如今的体形仍然偏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的爆发力和压板能力。“跳板运动员的体重应该控制在90斤左右,但贾童目前的体重仍在94斤左右,所以她需要在体重上再减几斤。”桂鹰也认为,贾童目前欠缺压板的力量,这使她的腾空高度不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动作。
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跳台运动员都经历过跳板训练,但长期从事跳台运动,就会淡化跳板的技术要领,这也是贾童目前欠缺的。之所以桂鹰对贾童的水上训练中,板和台的比例是7∶3,就是有意要加强贾童在跳板上的技术要领的撑握。“现在我们还不能定下她倒底是改板还是继续跳台,只有先观察一段时间,看她在板上的情况如何,方能定夺。”记者张怒涛
○链接 伏明霞熊倪都成功转型 跳板运动员多由跳台转型过来,其中不乏许多成功典范。
伏明霞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跳水选手,1991年,她赢得第六届世锦赛跳台桂冠,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伏明霞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10米跳台冠军时只有14岁,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996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夺得台板双料冠军,成为继高敏夺得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三米板冠军后,蝉联跳水冠军的第二人,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女运动员中唯一一人能在一届奥运会上包揽板台冠军的选手。2000年,伏明霞再度复出,不过她已改为三米板,并在悉尼奥运会中斩获三米跳板单人冠军,双人亚军。从而演绎了从“台”到“板”转型的神话。
在我国男选手当中,也有实现从“台”到“板”神话的选手,那就是现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的熊倪。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4年后的巴塞罗那两获男子十米台银牌的熊倪,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选择了男子三米板,结果22岁的熊倪击败队友余卓成和俄罗斯名将萨乌丁等人获得冠军,圆了自己奥运金牌梦。在板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熊倪曾一度退役,但随后他又复出,以26岁的高龄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与萨乌丁的巅峰对决中,熊倪在落后30多分的情况下,完成逆转,并以0.30分的优势赢得金牌,创造了一个跳水史上的奇迹。(张怒涛)
(责任编辑:王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