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重庆体育未来发展之路探讨 破译上海"速度密码"

  引言 上海体育“打造亚洲体育中心城市”的“大话”在十年之后变为神话,这样的成功经历不应该仅仅只让同为直辖市的重庆感到艳羡,却更应该展开自身的思考,由此借鉴并摸索出另一条适合重庆体育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处在中国最前沿的上海人,总是在用一种不同于内地的思维在思考和办事。所以,当足球还是中国最火的运动时,上海人就悄悄地开始介入一些在中国还属小众的运动。十年之前,网球即使在上海也要被称作少数人的“高尚运动”,但现在,涌入大师杯现场的超过十万上海人中,已经有多达91%的人是网球运动的直接参与者。这是怎么做到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肩负传媒责任的本报记者,专门远赴上海和广州进行了半个月的实地采访,我们从今天起将分上下两部分展现他们的经验之谈,希望能为正在探索全新发展方向的重庆体育提供一些启发。

  上海速度

  大话十年变神话

  1997年的第八届全运会,在十年前是上海市承办过的影响力最大的比赛之一。2007年9月,时隔十年之后再次在八万人体育场内举行的赛事,却已经升格为2007年女足世界杯决赛。今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还将承担另一项意义非凡的使命——承办北京奥运会男足比赛开幕式和半决赛。仅仅十年,八万人体育场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巨大变迁,而这样的速度,也正是上海体育创造神话的速度。

  时间神话——

  十年打造体育圣地

  “把上海打造成亚洲体育中心城市”,这句被上海市政府喊出来的口号,在十年前曾被不少上海人定义为“大话”。有上海人回忆起十年前的生活说:“那时在上海举办的比赛很少,市民的体育生活也很匮乏,除了足球,我还真不记得那时在上海还有什么吸引人的体育项目。”

  网球应该是第一个进入上海市场的国际赛事。但1998年之前,上海的网球人口不到一万人;当1998年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大师赛的前身)刚到上海的时候,门票几乎卖不出去,赛场内外冷冷清清。比网球晚几年的田径黄金大奖赛在上海的起步也并不顺利,虽然那时的上海本土选手刘翔已经成名,但据当时的经营者介绍,连卖块广告牌都得求政府出面……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

  第一个在上海吃螃蟹的网球赛事运作者如今应该很欣慰:经过2005和2006年的市场调查,上海的网球人口(每周至少打一次网球)已经达到了54万,并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2007年大师杯赛,八天里一共有11万人前来观战,门票全部卖完之后,门口的黄牛票价格翻倍……黄金大奖赛则仅仅花了不到两年的摸索时间就红火起来,用当年一位曾经拒绝过大奖赛广告位的湖南企业家的话来说:“那次赛事之后,如今我想在大奖赛上投广告,已经很难挤进去了!”

  F1、斯诺克大师赛、MotoGP等多种赛事鱼贯而入,接下来是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而今年,上海市已经拿到了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主办权。大型赛事带路,中小赛事跟进,甚至连当年的“大话”质疑者、毕业于科隆体育学院的重庆籍女博士刘晓菲也惊讶地发现,“现在有赛事到中国就先找上海,这已成为国际体育界的一个共识!”如今,上海市的每个区县都有属于自己的国际赛事。

  如火如荼,已俨然体育圣地。

  市场神话——

  政府不掏一分钱

  有人说,办大赛都是用政府的钱砸出来的。但在上海,记者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除了F1这一项由政府行为引进的大赛是政府花了巨资之外,其他诸如网球大师杯、田径黄金大奖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政府在办赛方面一分钱都没有掏。在国际田径管理公司任体育总监的刘晓菲博士这几年一直在上海负责黄金赛的运作,谈到黄金赛刚刚起步时,她开着玩笑“数落”上海市政府:“我从一进来开始就由运作公司自己去找钱,当时国资委垫付了一些钱,但按照他们的要求,我们在找到赞助之后全部还了回去。”

  不仅是赛事,就连场馆,上海市政府也不会多花一分钱。1997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建成后,体育场直接成立了一个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舒兆良在向记者介绍公司运作机制时说:“我们就是以公司制度进行自身运作,政府不拨款,自负盈亏。”上海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陈一平在谈到“自负盈亏”这个问题时这样解释:“上海的体育场馆和赛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影响力较大的、可以走市场化的,政府不会拨款;另一种主要是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其中有些需要政府拨款。”而对于网球大师杯和黄金大奖赛这样商业味道浓重的大赛,陈一平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比赛,市政府和体育局都不会出钱的。”

  经营神话——

  世乒赛第六座奖杯

  政府不掏钱,完全市场化的赛事运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扭亏为盈,甚至达到了不菲的效益,这样的经营成果,在很多内地城市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在结束采访离开上海前,陈一平送给了记者一本书,书名叫做《世乒赛的第六座奖杯》,而这本书中,就讲述了一个经营神话。

  “这本书的名字其实是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给起的,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的闭幕式上,沙拉拉在讲话中说:‘除了五座比赛奖杯之外,我想把本届世乒赛的第六座奖杯颁发给上海市的组委会,因为他们为我们奉献了一届世乒赛史上最热烈的赛事。’”陈一平回忆说。

  2005年的上海世乒赛在刚刚翻新的上海市体育馆(1976年修建)内举行,那时的乒乓球,在上海市民中属于比较冷的项目。当时主办方认为这次比赛的票能卖到500万元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但比赛开始后,可以容纳8000人的体育馆内却场场爆满,最后,仅卖票一项组委会就净挣1180万元。

  类似的经营神话远不止一个,东亚体育副总舒兆良也讲述着他们的经营传奇:“我们公司自己拥有两个职业俱乐部。一个叫东亚跳水俱乐部,其实就是原来的上海跳水专业队,世界冠军吴敏霞和近两年冒出来的火亮都在这个队里。像我们这样一个场馆企业,有自己的世界冠军,这个在全国可能也是没有的。还有一个俱乐部就是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就是徐根宝带的那支全国同年龄段称得上最好的青年军,目前已经冲上了中甲……”

  上海密码

  神话乃由人书写

  仅仅十年,上海人就实现了“亚洲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不得不让过去嘲笑过上海人的人陷入沉思。刘晓菲博士就是其中一位,在上海生活、但坚持用重庆话接受采访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敬佩。“用完全的市场化去运作比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转型,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伟大的成就!”时间密码——

  十年一部奋斗史

  国际赛事的规模化,是上海体育形象在十年之内发生巨变的核心原因。而国际赛事从起步维艰到如火如荼,对于那些参与策划运营的专业团队来说,这十年,又像一本不折不扣的奋斗史。

  专门负责上海市F1、大师杯和MotoGP三大赛事运作的上海久事体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副总杨亦斌在向记者谈到过去十年的时候,颇有感慨,“刚到上海做网球赛时的困境,你或许无法体会;现在上海市拥有如此火爆的网球赛事和如此庞大的网球消费群体,这完全是经营者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过程。”

  十年很短,但对于奋斗者个体却很长。直到十年的尾巴上,上海的赛事经营者才开始尝到甜头。网球赛从1998年就进入了上海,但前几年的喜力公开赛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经营者不仅没挣钱,反而往里亏钱;直到2005年,已经升级为网球大师杯的赛事才开始盈利,但此时,他们为培育市场已经做了7年的亏本买卖。2007年,网球大师杯第一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喜人景象。

  政策密码——

  政府点头好办事

  刘晓菲博士还“惦记”着当年为第一届上海黄金大奖赛垫资的上海市国资委催还的那笔钱。在现在的刘晓菲看来,上海市政府这样的铁面无私倒为净化上海体育市场竞争氛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上海市直接将体育赛事推向市场的做法其实很有胆识,他们的态度,也是上海体育市场化进程迅速推进的最直接原因。”

  当然,上海市领导的胆识有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做支撑,不过外部环境的优劣只会影响市场化进程的长短,而坚决向市场化发展的大方向却是由上海市政府在一早就定下的调子。陈一平把目前上海市的体育赛事称作多元化的运作模式:“体育局更多扮演指导和协调的角色,既能调动承办企业的积极性,又不会让体育局越权。”

  无论是经济还是体育,政府的态度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上海市体育局长于晨认为:“要搞好体育,首要条件就是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的延续性。”这也是在刘晓菲的理解中,上海体育发展迅猛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海办赛事之所以比较成功,最核心的原因还是一个政府的态度——政府想把体育做红火,想把体育当作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所以他们从喊出口号之日起就不遗余力的向这个目标前进。也正是需要先有这个想法,然后才能搭得起想搭的平台。上要行,下才能效,只要政府愿意把平台搭起来,体育的文化的,这才能吸引国内国外的目光,自然媒体就来了,商家就来了,机会也来了。”

  经营密码——

  门票销售讲策略

  光门票就卖到1180万元,即使在足球赛上,这也算个不小的奇迹,更何况这样的业务佳绩是在场均只能容纳几千人的乒乓球馆内创造的?

  上海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陈一平讲述着他们的经验:“绝不送票,因为送票的不一定来,买票的肯定会来;票价定得合理,从10元的学生票到380元的贵宾票不等,从预赛、初赛到复赛、决赛的票价都不一样,满足了各种人群的需求;比赛时间选择在五一节,增加了观众数;重大赛事组委会分工一定要明确,体育局只能起到牵头和协调作用,要靠全市各部门积极参与;最后,宣传一定要到位……”说到宣传,陈一平还讲了一个插曲。世乒赛倒计时100天时,上海闹出了一个“可爱的笑话”,因为从街上到报纸上到电视上全是世乒赛的内容,使得很多上海市民误认为世乒赛已经开始。“这个例子说明借助媒体造势相当重要。此外,宣传活动也必须动脑筋,比如世乒赛开始前的市民千台万人乒球赛,场面宏大壮观,不仅深得国际乒联好评,同时也使世乒赛深入人心。”

  东亚体育副总舒兆良则耐心地向记者讲解着他的品牌哲学。“即使是鸟巢,虽然是奥运会主会场,现在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我们有。包括那些在体育、文化方面衍生出的企业和产品,我们都以‘东亚’命名。”

  卖门票,做品牌,这都只是赛事经营工作的一部分。上海市体育局长于晨就办大赛打个比方:“一个赛事要办成功,就像一个串联电路,要让灯亮起来,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能出问题。这里的零部件包括经费的筹措、政府的支持、国际赛事组织的通过等等,缺一不可。”

  策划 王印毅 吴德川 廖平

  本版撰文 记者 范天亮

(责任编辑:姚远)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