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楠楠马征
男团半决赛,中国VS中国香港。
首盘对阵,香港队头号种子李静似乎尚未进入状态,已被“世界杯先生”马琳轻取两局。
这场半决赛开始的时间是中午1时,观众上座率约有50%。显然,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屁股还没有把椅子坐热,比赛就以一方的轻松取胜而告终。
第三局伊始,李静似乎找回了一些感觉,连连得分。此时,看台上多处响起“李静,加油”的喊声,一些几分钟前还在为马琳助威的球迷,也开始为李静呐喊。
10:10,看台上“李静,加油”的声浪越来越高,颇有些香港队主场的意思。而观众的加油声,也似乎激起了李静的斗志。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比分僵持着,球迷们的激情也熊熊燃烧了起来。
终于,19:17,马琳到底技高一筹。全场掌声雷动,为马琳庆祝,也为李静喝彩。
很理解观众的心情。他们送给李静的掌声里,包含着感激,谢谢他为比赛奉献了精彩。观众实在不愿看到一支球队切瓜剁菜般就把另一支球队干掉,哪怕获胜者是中国队,人们不愿被双方过于悬殊的实力稀释了快乐。
要知道,体育比赛也如曼妙的探戈,两位舞者各有进退才会好看,舞步只有一个方向的话,就有点像巩汉林趟出的那段“鬼子进村”了。
其实,关于中国队在乒乓赛场上一家独大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我们无意探讨如何帮助别国提高乒球水平的“战略问题”,只是关心:“无敌舰队”可否为国人制造更多的快乐?
说实在的,11分制、小球变大球、“海外兵团”禁令,为了限制中国,国际乒联能使的招儿都使尽了,可别人就是追不上咱,难道这也是咱的错?
其实,观众不在乎场上是否满眼中国人,只想尽情体味竞技的乐趣,享受那些蕴含于比赛过程中的紧张、期盼、热血沸腾,甚至失落心碎。如果乒乓球无法给予他们这些,那“赢球不招待见”也不稀奇。
面对令人尴尬的“审美疲劳”,国球如果暂时真的无法从外来对手那里期待精彩,不如就加把劲,把国内的乒超联赛打造成创造精彩的乒坛NBA吧。
(本报广州3月1日电)
(责任编辑:杨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