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这个字在中文里,无论是跟在“骚”后还是“贱”后,听上去都非常不雅,所以即便像我主任这样对我忍无可忍的领导,也基本不用这样的词称呼我,除非我交稿实在太晚。
但语言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灵活,一个词使用频率下降,人们会发明一些新词。
比如在中国的北方,最近就很流行“吃货”,专门用来称呼那些夜夜有饭局的人。不论男女,统称为“一干吃货”。而这样的吃货,在奥地利也随处可见。
欧洲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没有人情味,我年初申请采访证,其实已经比欧足联规定的1月31日截止期晚了一个半月,但两次沟通之后,欧足联最终破例,在3月底批复了我的申请要求。我向莫扎特发誓:在此过程中,我没有贿赂任何人,仅仅是把我过去几年来辛苦学德语的故事以邮件方式汇报给了欧足联。
有了这张大赛通行证(TournamentPass),不仅能免费乘坐奥地利和瑞士的所有火车,连在两国的公交费用也一并免去了。三天前从因斯布鲁克回萨尔茨堡,一个和蔼得“令人发指”的奥地利老司机因为害怕我在深夜找不到换车的巴士站,居然在解释半天后拉着我的手奔跑30余米,然后告诉我,“就在这儿换车”。面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泪涕交加,连道了数声感谢后对他说:“您赶紧回去吧,公车上的乘客还等着您送他们回家呢!”
交通没有后顾之忧,有问题的是饮食。在国内,我的早餐经常是时有时无,但在欧洲,我每天惟一能保证的就是早晨这一顿,因为在饮食方面,我基本属于白痴(不是“白吃”),除了传统的中餐,我对所有山珍海味和国外食物一概持排斥态度。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33年来,我吃过的王八只有一只,吃过的大闸蟹只有一腿,至于鱼翅,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它和粉丝有何区别。
我每天在这边靠水果和可乐充饥,并不代表奥地利的饮食不好。事实上,除了维也纳猪排,香肠、奥地利面团、巧克力蛋糕、苹果卷都是美味无比的食物。否则,奥地利也不会吃出如此多的胖子。马路两旁,到处都能看见大快朵颐的吃货。几天前在希腊的训练营地Seekirchen,我又遇到了奥地利《克朗报》的记者赫尔伯特,因为离当晚最后一班车还有一小时,他决定带我品尝一下奥地利美食。在餐馆,这个来自萨尔茨堡的胖子点了加起来超过一脸盆的食物,并狼吞虎咽扫荡完了其中的90%。
买完单,我低头看了一下手表,离班车到达只剩一分钟。于是,我拉着这个刚刚咽下无数猪排的“吃货”,开始一路狂奔,但公车最终在我声嘶力竭的喊声中慢慢远去。
我怒不可遏地看着赫尔伯特,用中文骂了一句“你这个吃货”,一屁股瘫坐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
(责任编辑: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