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肖笃寅指导接到记者的电话还问:“马老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我看你们昨天的报纸上说,他靠机器维持呼吸……”当记者告诉他马老走了,肖指导在电话里的声音低沉下来,“他是我的老上级、老领导,心脑血管的病,防不住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届教练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负责组织工作的马克坚对来自湖北的教练肖笃寅、丁三石说:“湖北球员聪明,肯定也会是好教练。
”
1985年,执教完国少队的肖笃寅回到武汉队。一年之后,肖笃寅接到了来自国家体育总局足球处打来的电话,通知他担任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这个电话就是他打来的。为什么我说他是我的老上级呢?因为当时体育总局足球处负责青少年足球,而国家队呢是归训练局管,我带青年队这一段时间和他接触很多。”
可能在如今的中国足坛已经很难找到像马克坚这般无私的人,当肖笃寅被选进国家队教练组时,事先知道人事调动的马克坚很高兴,悄悄告诉肖笃寅:“青年队的教练能去国家队,这是很光荣的事啊,不管是对教练来说还是对青少年足球而言。”
当肖笃寅回忆起20年多年前和马克坚打交道的一幕幕时,他对这位老领导的评价只有:敬业、佩服。“马克坚的性格很温和,不冲,对待我们这些下属、同事还有球员都很亲切关心。当年他陪我到青年队去上任,我至今很感激,因为当时或多或少有点紧张。马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肯钻研,英语很好,这挺不简单的,英语谁都能说上两句,但要像他那样翻译一本书出来就很有难度了。”
本报记者 张倩倩
冯志刚:去北京送恩师最后一程 得知马克坚住院后,武汉队领队冯志刚每天都和高洪波保持联系,对没能见恩师最后一面,他很遗憾:“老爷子的精神一直很好,我接到高洪波电话的时候真是不敢相信。他刚进医院时我就想去北京看他,但高洪波说,老爷子用呼吸机抢救,我去了他也听不到我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克坚担任国家队领队一职,冯志刚是国家队中的一名后卫。“他是一位好领导,也是我的恩师,从我进青年队到后来国家队,他都是领队、团长。虽然我当时只是个球员,和领导没有太直接的接触,但在我印象里,他对我们球员很和气,没有领导的架子。”
回忆起师徒情,冯志刚说,马老对湖北足球尤其是小球员的成长一直很关心,“他来武汉的次数比较多,去年女足世界杯和城运会时他来了。每次来武汉,他就会问我梯队的训练情况,小孩子的生活好不好。我每次去北京也都会到他家里看看他”。
下周三,马克坚的追悼会将在北京进行,他带过的弟子都准备在这一两天赶到北京,“我周二就到北京,送恩师最后一程,”冯志刚说。
本报记者 张倩倩
马克坚
1936年6月25日生于昆明。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秘书长、职业部主任及国家队领队、技术顾问等职,是国际足联洲际讲师。
大事记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国足主力门将;
参加了“红山口会议”,并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体制的改革文件。倡导建设海埂基地;
亲自参与国家队与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的签约。
(责任编辑:liumiao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