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足球为何成为“盲区”? 表象 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曾撰文披露:“在1990年到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5年至2000年,下滑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18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在一些足球发达国家,青训系统的建设都是足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直到现在中国足协都没有一份统一的青少年训练大纲。”
探析 “对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足协最为重要的职责”。颜强表示,国字号队伍溃败不该归罪于联赛,而应该正视我们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他说,这些年来,中国青少年足球已经成为“盲区”,尽管很多人都意识到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口头的表达,而并没有采取什么举措,更没有探索出什么培养模式。
现在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培养有两条途径:一是要求职业联赛俱乐部的梯队,二是各类足球学校。不过这两条路已经通过事实证明行不通。颜强表示:“俱乐部投资足球在于盈利,运营足球应该是高度商业化;足球学校同样是一个商业产物,联赛竞技水平的高低和市场收益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它的生存力。因此现在绝大多数足球学校倒闭,俱乐部的梯队建设更是停留于满足准入的条件,压根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培养。”
颜强表示,青少年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管理机构是教育部门。并不是说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无路可走,而是我们的体育部门忽略了与教育部门的协作与培养模式的尝试。他说,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足球能够回归本原,让那些只为感受足球快乐的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介入进来,健全一条完整的青训系统,相信用不着足协为经费而头疼,那些有战略眼光的体育企业都会捕捉到这一巨大商机,蜂拥而至。
“青少年足球是根本,不少孩子不愿意踢球,并不在于足球有什么过错,而是我们没有正确告诉孩子们足球是什么,为什么踢球?有些家长让孩子踢球为的是成名赚大钱;体育部门则是为了尽快出成绩。”颜强说,如果青少年足球只满足于孩子们对足球快乐的体验,通过踢球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不是误导孩子们把足球作为一门职业或者赚钱的营生。那么,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家长与孩子,怎么可能对足球避而远之呢?
(责任编辑:曹立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