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网球频道 > 最新动态

回顾中国网球发展历史 "洋插队"改变蒋宏伟一生


1990年代初,这个曾经带着“贵族运动”标签的网球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中。

  自那时起,从世界第400位左右开始攀升的中国女网选手们,从场地匮乏到拥有世界级网球大赛的演变,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中国社会值得自豪的转型。

  三十年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后来实现了没有?

  没能成为优秀的球员,希望自己能够做个优秀的教练。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中国网球的职业化能够很健康的发展,自己也能多点时间陪陪家人。

  说一下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其实看的书很多都是关于网球的论文,不过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很有感触。

  这三十年,除了时间,身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几年年纪大了,陪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能够早点领悟一些执教上的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完全变了,喜欢快还是慢?

  竞技体育的节奏肯定不会慢,既然做了这一行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习惯。

  喜欢现在的职业吗?

  坦白说,不喜欢一开始就不会从事这个职业。

  对居住的城市有什么要求?

  安静。

  爱情、友情、亲情在生活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亲情第一。

  如果感恩,最想感谢谁?

  最想感谢这几年里家人对我的支持,特别是妻子身体不好,却一直要照顾整个家庭。

   1988年的一个下午,15岁的李芳穿着一件粉色球衣,正满怀希望地前往温网少年组赛场。迎面走来的赛场工作人员,挥手拦住了他的去路。说起那次“意外”,蒋宏伟和弟子李芳一样,有着一个最大的感受:土。“队员们几乎都没打过国际比赛,甚至不知道温网穿白衣的传统。”蒋宏伟回忆道,粉色球衣只是中国网球初涉国际赛场的一个小小投影。

  就像是在黑暗中寻找道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个先行者的汗水都垒高了后来的起点。偶然的机会,蒋宏伟从羽毛球改行到网球,后来又致力于中国网球的职业化。“可以说,改革开放给了中国网球发展和很多网球人‘第二次生命’。”在蒋宏伟的记忆里,这段伟大嬗变的些许痕迹,已深深烙刻在他生命的细枝末节中。

  “当时,中国网球的水平在亚洲并不差,外出比赛却总是很难突破。所以想走出国门,去网球发达国家学习。”

  公派留美

  “洋插队”改变了一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巧的是,21岁的蒋宏伟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转做教练。“当时一年只有一两个国内比赛,更谈不上国际比赛。所以竞技水平并不高。”从转换身份的那一刻起,蒋宏伟渐渐明白,没有比赛,中国网球和中国网球运动员根本没有出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倒爷”、“洋插队”开始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两股潮流,蒋宏伟的心里也泛起了波澜,他知道自己的执教之路,欠缺太多了。“走出国门,去网球发达国家学习。”这是他当时最大的心愿。

  1985年,蒋宏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通过在美华人的联系,蒋宏伟和几名队员成为公派美国的留学生。从盲人摸象到豁然开朗,内外巨大的差异让蒋宏伟如饥似渴地补充着对职业网球的理解。师从于美国四大教练之一的丹尼斯·范德米尔,他几乎和当年所有的留学生一样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留给了网球。

  在美国一年的学习,除了开阔了眼界,他也拿到了ITF优秀二级教练执照。这个时候,范德米尔希望这位开始慢慢显现执教天赋的中国小伙留在自己的学院任教。“我们那一代人也大都希望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国内。”不过,让蒋宏伟毫不犹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心目中有了中国网球发展的大致脉络。

  事实上,赴美前一年联合会杯上的经历,是直接促使蒋宏伟“充电”的原动力。1984年,他以队里最年轻教练的身份与中国女网一起出征联合会杯。当时的年轻人大都充满激情,不过又大都充满迷茫和困惑,蒋宏伟也是其中的一个,“当时,中国网球的水平在亚洲并不差,外出比赛却总是很难突破。”

  “当初队员们出国比赛,每个月的电话补助也只有4元人民币,我们都开玩笑这是‘感情联络费’。”

  节省经费

  教练们吃西瓜度日

  20年前,国内普通人的衣着渐渐鲜艳起来,不过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还基本是一成不变。“我们在国外打比赛,所有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中国来的。因为我们的球衣太土了,我们的装备也只有一小部分来源于赞助商。”从蒋宏伟的笑声中,很难想象当初的场景。

  1988年至1993年,是蒋宏伟第一段女网主教练经历,“当时网球只是为了亚运会而战,留学归来的他最早提出了‘职业化、国际化、商业化和电脑排名化’的职业化概念。”不过外部条件却一直限制着他的梦想。

  更尴尬的是,女网每年获得的拨款,只够参加10个左右的国际职业赛事。说起当时队员和教练的收入,蒋宏伟先说了一个故事:当时为了能够节省经费,教练们基本都不出去吃饭,有时候甚至吃西瓜度日,一周时间就瘦了十斤。“当时奖金的21%归队员,但比赛少成绩一般这些奖金根本不多。”即便当时自己的收入,蒋宏伟坦言,除了基本工资,所有的补助加起来每月只有400元。

  “当初队员们出国比赛,每个月的电话补助也只有4元人民币,我们都开玩笑这是‘感情联络费’,因为以前是完全没有的。”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夹缝中,蒋宏伟带着李芳杀入了澳网第三轮,并把她带上了WTA第36位的排名。这样的排名对于现在的李娜、郑洁而言并不耀眼,不过这些李芳的后辈们每年分到手的赛事奖金就有百万元之巨,她们不再需要担心球拍和装备,因为她们有最好的赞助商。

  “90年代末,打网球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地方的教练也多了起来。甚至很多年轻人自己掏钱去打球,学球。”

  风头压过呼啦圈

  “网球有机会了”

  一部描写出国热以及国外生活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1993年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由于经费等问题,把中国女网带入亚洲前列的蒋宏伟再次产生了去国外走走的念头。

  这年,中国体育界也拉开了深化体育改革的序幕,决定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中,以足球的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引进来走出去,那时候开始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从国家队卸任,蒋宏伟前往泰国开始了自己的执教之路。

  1996年,他回到江苏网球队担任主教练。一年后,他又去了国家网球队协助工作,帮助队员们备战亚运会。在地方和国家队的奔波间,蒋宏伟发现网球场多了起来,打网球的运动员和老百姓都多了。“90年代末,打网球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地方的教练也多了起来。甚至很多年轻人自己掏钱去打球,学球。”蒋宏伟开始觉得自己一直推行的网球职业化渐渐在积累基础,“当经济水平上去了,打网球也不再只局限于专业运动员。”

  经历了呼啦圈、健身操这样的群众体育浪潮,时尚的网球很快也风靡起来。从那时起,学校和体育场都开始建起了网球场。“我开始觉得,中国网球有机会了。”蒋宏伟的预感没有错,一直在ITF样入门级的比赛中完成积分积累的中国女网在2004年带给所有人惊喜。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网上演了希腊神话,李婷/孙甜甜的女双金牌让网球这个“三小球”中最大的球有了全新的改变。

  “她们比其他单兵作战的职业球员优越许多,有随队医生随时提供治疗、按摩,还有体能训练师。”

  开设“夫妻档”

  这才符合职业化

  蒋宏伟豪言壮语并不多,雅典奥运会后,人们发现,重返国家队执教的他,却屡屡上演“大手笔”:球员们的奖金比例大幅提高了,李娜和郑洁也先后在国家队尝试起“夫妻档”的模式。在蒋宏伟看来,按照职业化的惯例,“夫妻档”也是司空见惯,“丈夫随队、父亲随队、家长随队是很常见的,没有什么奇怪的,早就是这样了。我想,这一点也体现了我们这一周期在队伍的管理上有所突破。”

  做事风风火火的蒋宏伟改变了之前“双打为主”的模式,提出了“单双并举”的发展思路,很快世界女子网坛出现了中国金花的风潮。小威、毛瑞斯莫会眼红中国女网运动员的特殊待遇,“她们比其他单兵作战的职业球员优越许多,有随队医生随时提供治疗、按摩,还有体能训练师。”

  外部条件满足了,蒋宏伟也在探寻着通向职业化的模式。结束了北京奥运会,蒋宏伟女网总教练的身份换成了中国网球专家指导组组长。身份的变化却没有改变蒋宏伟和网管中心推进职业化的决心。从明年起,李娜等四位球员就将自己聘请教练,并将自主参加比赛。“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必然会存在多种模式,而在网球这样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上推行职业化也是必然的趋势。”蒋宏伟知道中国网球开始了又一次起跑。

  

(责任编辑:十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蒋宏伟 | 李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