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虹口几万球迷齐喊“换申思”
采访对象:申思
采访者:本报记者 徐宏斌
采访时间:5月29日
采访地点:上海洪庙基地
江湾基地的条件和康桥基地没得比,但是,在江湾的日子,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那是一段单纯、美好的时光,是一段青涩的青春年代,感觉特别温情。
感觉最特别的是,那时候我们和球迷的距离特别近。而且,球迷对球队特别痴情。每天训练,都有很多球迷围在外面看。最多的时候,会有上千人。当然,距离太近有好也有坏。坏的是,一旦你踢得不好,在训练场边就听到骂声。搬到康桥,感觉就没了。
如果谁问我,球员时代效力过哪个俱乐部球队,我肯定脱口而出——申花。
申花是我球员生涯中最重要的球队,在申花的日子,也是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岁月。在申花,我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很多荣誉。可以说,我在足球生涯的许多成就,都是与申花联系在一起的。
当超级替补,与徐指导有些远
我进上海队的时间比较早。1993年全运会,我已经是上海队的主力,表现也很好,那时我还是国奥队的队长。所以,上海队转变成申花队时,我尽管年纪不太大,但已经是队内的“老队员”。所以,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应该在申花打主力。
现实与我自己的预想,也与大家的预想有了差距。徐指导那时讲究长传快攻和抢逼围,我喜欢传控带,而且防守也是我的薄弱环节。因为我与徐指导的足球理念和风格差别较大,不太合拍,所以我成了“超级替补”。那时候我也年轻,打了“超级替补”后,与徐指导的沟通也少了,关系自然不近。加上外界一炒作,距离似乎更远了。说实话,当时我的确很有想法,内心里有种不平的感受。不过,那时候我训练还是很认真的,周六大家放松了我还继续加练。比赛中,听到几万名球迷喊着“换申思”,我特别感动,渴望着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好自己。
1997年,申花开始聘请外籍教练,我的“超级替补”生涯也就结束了。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安杰依来了后,我打上了352阵型中的9号半,我的能力也得以体现出来。那个赛季,我得了两个奖项。一个是联赛的“中场发动机”,一个是“足协杯真汉子”。
在申花带过我的教练,都值得我尊敬。相对来说,我觉得墨里西对我的改变最大。那时我打442菱形中场的前腰,球队的进攻组织都交给我,我的表现更加得心应手。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