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十一届全运会女排比赛在济南市章丘落下了帷幕。参加决赛阶段的12支队伍,在过去10天的时间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从总体来看,人员老化、优秀年轻选手凤毛麟角的现象,使得中国女子排球的前景堪忧。
■主力球员高龄化
本届全运会女排比赛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参赛球员年龄老化。
在四强队伍中,70后的老将更是比比皆是。辽宁的张越红、杨昊和刘亚男三位绝对主力年龄均超过了30岁,解放军的宋妮娜、董凌鸥、白云等人也都在30岁上下。而这些选手至少已参加了两届甚至四届全运会。而在本届全运会上,这批老将的出色表现足以证明她们仍是国内女排各个位置上的佼佼者。
而我们在感叹这些老将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不免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为什么没有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年轻选手?
相比之下,成功卫冕的天津队阵容与上届全运会相比变化最大,是各队中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队中既有李姗、王丽、李娟这样30岁上下的老将,也有20岁左右的殷娜、魏秋月和王茜。经验丰富、冲击力十足、实力均衡是天津队成功卫冕的根本原因。但仅仅一支天津队是难以支撑中国女子排球再创辉煌的大梁的。
■教练队伍老年化
除去球员年龄老化外,教练员年龄老化是本届全运会女排比赛的另一大特点。在12支参赛队伍中,主教练最大的年近70(辽宁主帅岳金库),而50岁上下的有8人,40岁出头的两人,只有北京女排的主教练不满40岁。不难看出地方队教练员普遍老化,是中国女子排坛另一个鲜明特征。
这批教练多年在一线工作,经验自然丰富,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也形成了惯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冲劲、精力不足已成了必然的趋势。而近年来国内女排联赛活力不足、新人匮乏,与之不无关系。
与之相比,男排各地方队一线教练员年龄结构已有了不小的变化。超过50岁的主教练已不多见,像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解放军和北京等队主教练均在40岁上下。他们在球员时代多为国家队主力和精英,对现代排球发展趋势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加上精力充沛、冲劲十足,因此在训练和队伍管理等方面更切合实际,与队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便利。通过他们的努力给全国男排联赛带来了活力,男排联赛这几年争夺日益激烈、人才辈出,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如何将经验丰富的老教练与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年轻教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特长,是中国排球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秀凤毛麟角
从本届全运会女排比赛来看,无疑是众多老将出彩的舞台。浙江队35岁的殷茵、四川队35岁的陈静、辽宁队34岁的张越红,都是各自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20岁上下表现出众的魏秋月、王一梅、薛明、徐云丽、王茜等人,就连江苏队不到20岁的惠若琪也都有了在国家队担当主力的经历。相比之下,20岁以下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秀确实凤毛麟角。
当然参加全运会这样的大赛,各队都承担着成绩的重压,而要想保住成绩,各队主帅宁可依赖经验丰富的老将,也不愿冒使用新人的风险。除非迫不得已,年轻选手真正上场的机会并不多。在10天的比赛中,年仅19岁的北京队主攻手刘晓彤成了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人。
不难看出,在本届全运会上展现出球员和教练员老化的现象,已成了国内女子排坛的一种趋势。而在全运会后,这批70后以及80年代初的一批球员将逐渐淡出,随着她们的离去,中国女子排球必将面临后备匮乏人才断档的尴尬局面。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女子排球的前景着实令人担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