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4日讯(记者 刘晓群 王彬)全运史上首次设立的全运村媒体村,是此次全运会的特色之一,这里也是参会记者们共同的家。据媒体村专职副村长张立中介绍,截至今天下午,已经有数百家媒体的2000多名注册记者在这里安营扎寨。
理念细节彰显用心
对媒体记者来说,东奔西跑顾不上吃饭已经习以为常,能够在采访结束后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热乎饭菜成为最幸福的事情。有25年体育报道经历的新华社体育部资深记者曲北林对本届全运会的餐饮服务大加赞赏。
除早、中、晚三个用餐时段外,餐厅还特别设置了夜宵,为因工作等耽误饮食的记者提供最大方便。13日凌晨2点多,就有一批客人享受到了这份贴心服务。媒体餐厅可满足1500人同时就餐,菜品有3000多个品种,每天不重样,以鲁菜为主,兼顾川菜、粤菜、徽菜、淮扬菜等七个菜系的代表菜品,除自助餐外,还有针对性地选用兰州拉面等各地风味小吃,专门窗口现场烹制,满足不同地域记者的需求。
将记者的饮食这一以前从未被看做问题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可见本届全运会的服务理念细致入微,从第七届全运会就承担采访任务的曲北林这样认为。
道谢成为记者“工作”
住在全运村,即使一个小小的细节,也彰显了人性化服务的特色。
走进桂花园北区18号楼501室,不仅家电、洗漱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一些细节也让来自江苏广电总台的6位女士惊喜不已:公寓内的毛巾用6种颜色缝着边,房间内的拖鞋和口杯都用6种颜色的粘贴纸贴好,便于区分个人物品。床头柜上的“温馨提示卡”写有天气预报及用餐时间。照顾媒体记者的工作习惯,媒体村里的房间实行错时整理打扫,最大限度减少对入住者的打扰。
中央电视台转播团队一位记者扭伤了脚,媒体村工作人员将“病号饭”送上门;有过生日的记者,还会收到一份惊喜。
为了尽快入住,媒体村接待处专门安排志愿者全程陪同记者办理各种手续。《工人日报》一位记者在文章中这样提到:拿行李、办登记、找房间,甚至是进门开灯这样的“简单劳动”,记者在热情的志愿者面前都有些插不上手。不断道谢,成了初到媒体村的记者唯一能做的“工作”!
方便程度堪比在家
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特色商业街功能齐全,辽宁电视台的记者王艳和戚柏林历数全运村的便利之处。
在筹备全运会的两年中,相关筹备人员去曾举办过全运会、城运会的多个城市取经,从记者和“家”的角度,考量了几乎能想到的一切。
沿依山而建的小区园林行走,时时可见志愿者微笑的面庞,走累了,坐在休闲吧或泳池边休息,工作人员会及时提供饮用水;村内安排了20辆招手即停的摆渡车,开通定时班车,村外设3条通往市区的公交线路,100辆出租车在候车区随时服务;在媒体村商业街上,银行、邮政、通讯、洗衣、超市、图文、旅游、美容美发、保健按摩、照相器材、设备维修……针对媒体记者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颇为周到,全运特许商品和玫瑰阿胶、龙山黑陶等本地特产也成为选购热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