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组合十年舞蹈人生不寻常 |
在“80后”潮落、“90后”潮起的体育舞蹈职业圈内,邱蔚与王艳是国内硕果仅存的一对“70后”选手,在国内外体育舞蹈大赛上续写不老的传说。上周,当他俩参加中国台州体育舞蹈精英赛时,评委方俊惊诧道:“你们还在跳啊!”
10年前,他们“私奔”南下学舞;10年后,他们决心“丁克”到底。沉溺在热烈如焰的旋转舞台,不顾家人反对,不与生活讲和。“邱艳”,她的名和他的姓,成就一段“舞痴”的传奇,誓做一对终身的舞者。
私奔学舞
“1999年4月23日”。邱蔚记不清与王艳领结婚证的日子,却能不假思索地背出这串数字。那天早晨,26岁的他与24岁的王艳搭上南下广州的火车,乘2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有些难熬,而第一次出远门的年轻人,胸中燃烧着澎湃的梦想,还夹杂着一丝的忐忑。
天已大亮的时候,王艳的父母才发现女儿逃跑了!她把床单、窗帘捆成绳拴在窗户上,由高低床的上方爬出窗户,从三楼顺势而下到地面。之前,父母因她私自辞去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把她关在了家里。
为邱蔚送行的,也只有引领他踏入舞池的胞姐。由于没办出停薪留职,当时还是宝钢一名技术人员的他只向单位请了一周假。待单位领导因他旷工找上门时,父亲在长途电话里苦苦规劝,母亲成日以泪洗面,他已经铁了心留在广州华南文艺学院,封堵了后路:“不混出个名堂,我不会回来了!”这一走,就是两年。
在这之前,“邱艳”组合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业余电视体育舞蹈比赛上海赛区第二名。入校后,他们才知道业余与专业的差距。“现在的职业选手,25岁都进入倒计时了。”邱蔚自嘲道,“我们起步晚,不怕笑话,我26岁才开始练习劈叉!”
以舞养舞
拉丁舞展示美,但留给舞者的更多是艰辛。“邱艳”选择的是“以舞养舞”的循环生活模式。
到广州做了插班生,交上两年4万元学费,两人的积蓄只余下1万元。为省钱,他们可以走一站路,去买比校门口便宜五毛钱的盒饭,连2元钱的烧烤都是奢望。为学舞,他们甘心以每周两次、每次300元的学费,请老师开小灶加快学习进度。平时,客串校外演出赚钱补贴。
2001年,学成归来,“邱艳”成了上海拉丁舞职业组的No.1,同时因欠债而一贫如洗。整整一年,他们开着助动车从早到晚地赶场子,授课、演出,“跳得太多,每天晚上脚像针扎一样痛!”王艳回忆道。只用了一年,还清欠款,竟有10万余元的盈余。
周围人艳羡,他们却感到陷入瓶颈。在10万元买一套房还是到英国拜师的抉择中,“邱艳”选择了后者。第一次出国学舞,1个月花完了10万元。但开阔了眼界后,就欲罢不能。从此,他们学舞的足迹延伸至英国、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每年出国三四次,每次一月有余。
10年,“邱艳”为学舞的投入超过300万元,邱艳舞蹈培训中心规模逐步壮大,大部分产出,仍被两位校长用来出国学舞交学费。他们安置在彭浦新村的家,迄今贷款尚未还清。
有舞足矣
10年,除了一日三餐就是跳舞。偶尔,王艳也会抱怨:“我们没有旅游,没有K歌,什么都没有啊!”邱蔚傻傻地笑。生活中,王艳从来要求不多,一身休闲装扮,一双布鞋,头发用发卡简单一扎。舞池里,她却要求着装尽善尽美,一次在英国比赛时看中一条舞裙,开价2万元,邱蔚急着赶回宾馆取了现钞去买回来。
他们曾经有过轻松赚钱的机会。一次刘德华开巡回演唱会,需要一对拉丁舞伴全球跟随,为了不耽误学舞,他们婉拒了。唯有一次,梁朝伟、张曼玉拍某个红酒广告,朋友介绍“邱艳”去指导和做替身。陪了三宿,日夜颠倒,别人眼里的“美差”邱蔚难以消受:“白天都不能带班了。太累了,还不如自己跳舞。”
上周,“邱艳”在台州体育舞蹈精英赛中获得第二名,王艳喜滋滋地说:“没拿证书,无所谓证书,能比赛就很开心。”“邱艳”能跳的比赛越来越少,“国内的比赛,有时候打分的裁判都是自己的学生,我们去参加,动静实在太大。”
舞伴恋人
王艳是个脾气好到有些痴憨的女人,邱蔚的性格则简单诚实不擅表达。提起爱人,王艳娇嗔道:“到现在,我父母还不太喜欢他,觉得是他拐跑了我!”
那年在吴淞工人文化宫,邱蔚对独自一隅练习国标基本步的王艳一见钟情。在那个稀有年轻人跳国标舞的年代,他们彼此庆幸找到了模样、性格最合适的舞伴。而邱蔚更是单纯地认准了:舞伴就是恋人。
“私奔”之前,邱蔚以“单位要分房子了”为理由向女孩求婚,王艳从家里偷出户口簿跟他领了结婚证。南下广州的5万元,原本预备用来结婚。这一拖,到现在都没办个仪式。
王艳的十指空空,连婚戒都没有。邱蔚婚后从没做过一顿饭。浪漫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消耗。一次,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到莫斯科红场转转,才5分钟,邱蔚就说要走,还不如练舞去!他眼中的浪漫,是某年在英国海滩,与妻子并肩前行,聊着那些与舞蹈相关的事。
他们共同经历了危险,一路互相慰藉。在被人突然安放炸弹的俄罗斯火车站逃命,还有一次,学舞学到一半,王艳突然窒息,经抢救才恢复。
他们是命中注定的一对舞痴,不离不弃,因为舞蹈而牵绊一生。如果一定要说牺牲的话,王艳说:“我们不打算要孩子了,希望能再多跳10年。”邱蔚补充道:“也许老了后会觉得孤单,但我们办学员班,身边不都是孩子嘛!”
本报记者 俞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