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右)悉心辅导小球员 |
校门外,“反赌打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校门内,四十来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追着小小的足球争先恐后。少帅王悦站在场中央,他曾是中远青年军的“希望之星”,因伤离开球场后,选择到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任教,带着一帮纯朴的孩子刻苦训练,曾战胜过日韩来访的少年足球队,给中国足球增添一抹希望的暖色。
离开中远当小学教师
生活中,王悦有点腼腆、内向,可一到球场就精神十足,像是换了个人。王悦从小热爱足球,曾经到前南斯拉夫留洋1年,和贝尔格莱德红星青年军一起生活、训练,那段日子是他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
天不遂人愿。2001年的一天,王悦在训练中严重受伤,锁骨骨折,肩部韧带撕裂,他的足球生涯似乎走到了尽头。为此,王悦曾消沉过一段时间。伤愈后,他再次回到绿茵场,从基层做起,当上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3年前,王悦做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选择,到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申华小学),帮助那里的孩子完成足球梦想,也延续自己的足球之路。“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发现他们训练时一板一眼,特别认真,让我看到了希望。于是,下决心留下来。”
拖把挂实心球当杠铃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脱节的。刚到申华小学时,破败的场景让人心酸。足球场上两个球门已生锈,篮球场上只剩两个铁柱子,篮板和框都没了。“操场是煤渣的,上海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小球员一摔倒,身上就脱层皮。”下一场雨更糟糕,泥泞不堪,一连三四天什么都干不了。带队之初,甚至连像样的训练器械都没有。
“条件无所谓,小孩只要肯练,一样能成功。”打定主意,王悦带着小球员自力更生。没有杠铃,就找来旧拖把,留下杆子,将两头挂上装满实心球的麻袋;没钱买标志杆,就到1元商品店买来小盆子,倒扣在地上代替;足球踢坏了,就在球上穿根绳子,当守门员训练用球二次利用……
更让王悦感动的是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踢球时摔倒是常有的事情,刮破了皮,流出鲜血,双氧水一冲,小球员第二天主动到操场接着练。球队训练时间是早上6时半,一年四季不变,即使碰到上海罕见的雨雪天气,小球员也没有迟到过。
各方支持条件有改善
看着孩子们辛苦,校长邓军很心疼,每天早上给小球员买牛奶、蛋糕,补充营养,无私奉献,一坚持就是几年,至少花去上万元。平时比赛不管成绩好坏,她还要请孩子们吃大餐。王悦每月的工资也就一千多元,买游戏机、MP3作为奖品;带孩子游玩,每天还自掏腰包提供一顿中午的点心,他平均每月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就要五六百元。
付出就有回报。近两年,申华小学在中日韩三国少年足球交流赛拔得头筹,在上海市的各类足球杯赛上接连获得前四名。现在,多名小球员被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相中。今年,王悦有幸参加了上海足协的一个会议。主管青少年足球的张则仁老师了解到学校的情况,马上赶到了学校实地考察。后来,足协领导宋吉福也专程到了申华小学。刚进校门,小队员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场景一下子打动了他。此后的几天,宋吉福开始联系宝山区教育局等部门,最终多方出资100多万元,校园不仅铺上了人工草皮,教学楼也修缮一新。
学校整修场地时,一天下午,包工头看到他,顺口问了一句“你去哪”,王悦说带孩子训练。这么热的天练什么?包工头心存疑惑,非要跟王悦去看看。结果到了训练场,包工头看着一个个晒得黝黑的小家伙和一双双水灵灵的眼睛,连声感叹不容易。他当即决定拿出一万元钱当孩子们的训练经费,支持王悦的工作。
本报记者 钟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