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芬举起为其特制的奖杯] | |
[点击看更多精彩图片] |
文/胡力涛
首先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十足的萨芬球迷。我甚至固执地认为,萨芬的网球天赋被人为夸大了。
萨芬最为人称道的双反技术并不是天才的产物,实际上来自于俄罗斯(或者说前苏联)的优良训练基因,你从他的前辈卡费尔尼科夫、梅德维德夫、切斯诺科夫、沃尔科夫等人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传承关系;萨芬的发球虽然动作流畅、力道十足,但比他好的“飞弹专家”可不是一个两个;甚至直到快退役了,萨芬也没能解决好他的前半场技术,无论是上网的节奏,还是截击的手法——他一直是个有明显技术缺陷的网球手。也许,正是比他小1岁的费德勒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对“网球天才”的定义有了新的标尺。
非要说天赋的话,我觉得萨芬的力量条件非常出色,而且还有着他这样身高的球员中少见的协调性,包括手眼配合能力和球路预判能力,这些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让萨芬成为新世代“强力网球”的最佳代表。
即使在新人辈出的今天,你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落地抽球比萨芬还要浑重的球手。麦肯罗早就评价过:“他从后场挥出制胜球的模样,仿佛就像赛前热身那般容易。跟许多伟大的球员一样,他有时让打球看起来过分简单。”
萨芬的比赛,在球技层面,确实有一种简单化的趋势。比如他的成名战——2000年美网决赛,萨芬几乎是凭借本能直觉的回球,就在1小时38分钟之内以3:0完胜上一代天王桑普拉斯。赛后人们问他是如何敏捷地回击桑普拉斯那被认为是当时网坛最佳的发球时,萨芬的回答天真无邪,却一语道中了事实:“你以为我知道?”
正是这场改变萨芬个人命运的比赛,其过于酣畅淋漓的获胜方式,误导了他对职业生涯的理解,让萨芬后10年的网球一直停留在年少轻狂、信马由缰的状态之中。
梯历亚克,这个在网球产业浸淫多年、几乎所有角色都干过的罗马尼亚富豪,在萨芬刚出名时担任过其经纪人,他说:“萨芬身边需要一个优秀人士,一个比他更了解网球的人,这倒相对容易,而且他还需要一个能和他谈谈实际生活的人,确保他不会走错方向。”
很可惜,这样一个“优秀而正确”的人士一直没能出现。萨芬的父母不是,他的历任教练切斯诺科夫、沃尔科夫、曼苏亚、皮卡德、维兰德、格罗瓦诺夫、朗德格伦、古米都不是,“俄罗斯网球教父”塔皮什切夫不是,连梯历亚克本人也不是,当然他走马灯般更换的那些女朋友更不是。
可萨芬本人真的需要这么一个“人生导师”吗?在临退役前,萨芬做了这样一个自我评价:“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他是一个始终生活在自我逻辑当中的人。他的问题在于他的职业:他必须跟另外一个人比赛,还得经常获胜。萨芬说:“我痛恨竞争。”
这可能才是萨芬作为球员的最大魅力:他不太在乎结果,他一直是在无知无觉中进行比赛,展示他算不上绝伦却也相当卓越的球技,同时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尽管他因此搞砸了很多演出,但也在不经意间收获了许多堪称伟大的胜利。
观众买萨芬的账,并不是因为他演技精湛,反而是由于他的戏份里充斥着各种走光和穿帮的NG镜头。更重要的默契是基于这点:萨芬从不刻意讨好观众,但他的观众恰恰因为这种派头而着迷。随着萨芬演出临近谢幕,观众的情绪也渐趋高涨——当然,他是不会返场的,这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也符合人们的内在期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