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东亚运动会|第五届东亚运动会 > 东亚运排球 > 诸强动态

香港观众对大梅情有独钟 蔡斌:下次早换她上场

来源:新华社
2009年12月07日20:07

     新华社香港12月7日体育专电 题:香港人的女排情结

    新华社记者周而捷

    香港市民黄炳坤打开电视,新闻里正在播送东亚运动会女排的消息。中国女排轻松获胜。

    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情景: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屋子里,紧张地盯着电视机屏幕,中国女排正在比赛……赢了,夺冠了,狂喜,一次,两次,三次……

    令人激动的回忆,不仅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的亿万民众,也深深地扎根在许多香港市民心中。

    黄炳坤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女排来港参赛的情景。“女排一到,整个香港就突然很兴奋,好像现在跑马一样。香港夏天马季停了,整个城市停下来了,等开始有马跑了,整个城市又活起来了,”今年已经70岁的黄炳坤说,“香港人对于中国女排是非常非常热情的。”

    二十多年以后,香港首次举办东亚运动会。女排赛场上,司仪介绍又一拨中国女排队员入场,香港观众的掌声、尖叫声依旧——尽管中国女排的最新身份只是亚洲亚军,在九月的亚锦赛还输给了从未输过的泰国。

    别忘了这是在“红馆”。

    1983年,香港人俗称为“红馆”的香港体育馆建造完成,紧随“红馆”诞生的女排超霸杯把当时的世锦赛冠军中国女排带到了香港观众面前。“中国女排来香港,香港球迷疯狂了,三天的比赛,三个世界最强队,中国、美国、日本,场场爆满,”当时比赛的裁判雷礼义回忆说。

    每年一届的超霸杯(后来更名为大奖赛)一直延续至今,香港排球迷得以每年一睹女排风采,而比赛场“红馆”也由此成了一座保有香港人女排热情之火的圣殿。

    八十年代,是中国女排的黄金期,也是香港人对女排情感的蜜月期。“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对美国,香港的出租车都停下来了,都去看电视了。女排的比赛加强了香港人的民族认同感。” 雷礼义说。

    “五连冠的时候很激动,激动的时候大家都大声喊,五连冠,哪里有输的时候,” 黄炳坤说,“印象最深的还是郎平,她的大锤厉害,她只要一跳,对方就没有了。”

    “从那时起,香港观众就已经爱上中国女排,跟中国女排连在一起了。” 雷礼义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女排经历了新老交蘀,成绩起起伏伏,即使在中国女排最低谷的时候,香港球迷还是去机场接机,来“红馆”给女排打气。“香港观众对中国女排可以说是‘不离不弃’。”

    近年来,中国女排每次来港,球迷热情都很高,一次普通的训练都能吸引几千人到现场观看,本地媒体也给予很高的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中国女排的比赛香港电视观众的平均收视率为32%,也就是有210多万人在观看电视转播。

    雷礼义在2003年结束了自己27年的国际裁判生涯,开始担任比赛监督。在东亚运动会赛场,他指着观众席上年轻的香港排球迷,自豪地说:“这些小球迷都是‘遗传’了爸爸妈妈的基因,他们的爸爸妈妈叫我雷Sir,都喜欢看我在电视里评球。”

    新一代的香港排球迷不但继承了父母对排球的热爱,更用自己狂热的“追星”方式扩展了这份喜爱的外延。在排球总会,有一个中国女排球迷会,只有经过严格挑选的铁杆球迷才能加入,而他们的活动之一就是集体北上,像歌迷、影迷一样,去女排的训练基地“探班”。

    在东亚运赛场上,最能深切体会这股狂热的应该是王一梅。小组赛第一场,这位在香港球迷中人气最高的主攻手只蘀换上场发了一次球,就赢得近万名现场观众的欢呼声;第二场,同样有欢呼声,是因为观众误以为她要上场,而她做的仅仅是脱去外套,走向蘀补席。

    中国队主教练蔡斌赛后笑着说:“这样的气氛,我感受到了,下次我早点换王一梅上场。”

    雷礼义说,对中国女排的喜爱对推动香港的排球运动很有利,这是他最高兴的。二十多年前,黄炳坤的女儿就是看了中国女排的比赛,开始加入学校排球队的。

    “红馆”外,中国女排的大巴前,一名小球迷举着写有“王一梅”的荧光牌,正在夜幕中等待自己的偶像。明天,她可能就是另一个舀起排球的人。(完)2009/12/07 20:07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杜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