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十一运思考之三:金牌意识淡化了吗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1月12日15:03

  淡化金牌意识并不是不要金牌,相反,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刻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到大赛场上多夺金牌,为国争光。因为竞技体育的概念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竞技体育不但要重视成绩的创造,还要重视创造成绩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以“挑战自身最大极限”的境界,不断获取更优异的成绩。

  那么,我们需要淡化的是什么呢?答案很明确:唯金牌意识。

  中国体育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国内外大型运动会成绩不理想,接连免去了几位体育官员的职务,体委主任(当时体育部门负责人)无论是国家级别的还是省市级别的,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实,当时用洛杉矶奥运会的战绩比照汉城奥运会的成绩并非十分合理,因为前者有前苏联等十几个欧洲盟国没有参赛,两届奥运会的含金量不一样。然而,两届奥运会给全国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中国体坛产生了更强烈的夺金愿望。紧接着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奥运战略”的口号喊响了全国。“金牌”这一曾经陌生的词汇,顷刻间变为了炙手可热的珍奇猎物。

  当时,金牌成为了竞技体育的热门。中国在亚运会上全面超日、韩,在奥运会上直逼美、俄,甚至超过俄国;全运会上为各省区市设金牌榜,城运会为各市设金牌榜,省运会为各市设金牌榜……金牌成为了成绩指标的唯一考核,自然就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比赛要金牌,无金就失败”成为了当时体育比赛的真实写照。

  毋庸置疑,奥运战略确实对全国及各省区市将有限资金集中投入到奥运项目与奥运全面接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了竞技体育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使我国的奥运项目形成了多点人才优势群体,这使中国在每一次奥运会上的金牌数激增,直至北京奥运会上超过了美国。当然,这至少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展示了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上的发展速度,让当初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西方人再也不敢小视新中国的崛起。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由于当时过分看重金牌,金牌少、投入大的集体项目变成了考核的拖累,导致全国十几个省的“三大球”队伍被迫解散。

  这一负面效应直到今天才看得更清,虽然金牌数急剧增长,但我国的“三大球”水平却呈现出全面衰落之势:足球一败再败,别说进世界杯决赛圈,最后连亚洲预选小组赛都难以出线,就连令国人为之骄傲的中国女排也接连输给日本、泰国这样的鱼腩队,迅速退去了“金牌之师”的光环。

  唯金牌价值的取向,引导竞技体育多选择了“小众”项目,而舍弃“大众”项目,使外国足球影响力增强,本国“三大球”的关注度下降,体育人口减少,群众基础逐渐被削弱,后备人才甚至出现断档情况。记者1996年曾在采访中听一位国家知名篮球专家讲:拿一枚个人金牌和集体项目金牌类比,用不了多久,十几年、顶多二十年就会把中国的“三大球”比垮。他的话不幸被言中。

  唯金牌意识,使中国体育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诸多令人难解的现象:全运会变成了各省市自治区首要的目标,最好的状态表现在全运会,运动员出现了“内战是英雄,外战变稀松”的普遍现象;违背体育道德歪风时有出现,假年龄、兴奋剂、赌球事件屡禁不绝,直到十一运在国家再三加大强度严厉打击兴奋剂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三例服用兴奋剂的违禁事件。

  由于金牌一段时期成为了唯一的考核,巨大的压力使金牌变成了许多体育部门急功近利的目的,而挖掘、创造成绩的全过程被忽视了。我曾多次听到地方教练反映,他们培养本土运动员的工作不好干,原因是每到比赛,便有“引进”的队员上场,拿走金牌和奖励后就不见了。后来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为完成任务搞得“假引进”,表面上看,金牌数很高,任务也完成了,实际上影响了二、三线基层队伍训练的积极性,给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是全国现象,山西过去也有,2006年的第12届省运会,我省出台了“三严两反”政策,有效地遏制了这股歪风。

  唯金牌意识最大的危害是使竞技体育功利化,恶化比赛氛围,违背竞技规律,使其畸形发展,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形成严重失衡的局面。社会上早年流传的“全运会庆功热热闹闹,老百姓活动冷冷清清”,绝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唯金牌意识还容易以表面的光环掩盖存在的问题,社会上早对足坛有“赌球、打假球”的强烈反映,但直到现在,赌球赌到国外东窗事发,才捅破脓包。这一破坏了中国体育形象的惨痛教训实在令人深思。

  媒体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出了“给体育部门松松绑”的呼声。之后,“淡化金牌意识”的提法在诸多媒体和体育界出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城运会和全国农运会率先取消了金牌榜与排名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部门的压力和淡化了唯金牌意识。而据我观察,力度较大改变中国体育观念的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与践行。这段时期,全国的群体活动明显增加,体育设施大幅度增长。2006年9月我省制定了向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建设体育设施的方案出台,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在这块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建起了15425块健身场地,投资达1.5亿元,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群众体育登上大雅之堂,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体育本质的回归。北京奥运会后,经过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洗礼,中国的体育变得更加理性。十一运会,中央电视台只公布奖牌榜的排名,这更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引导人们为体育部门创造宽松环境的新理念。

  当然,任何观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体育是竞争,鼓励的就是争胜,这在淡化金牌意识之间确实是道难题。据了解,十一运期间,金牌设381枚,而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夺金计划总数就超过了1000枚,金牌的政绩观仍然在起着主导作用。

  看来,要真正改变这一现状只能彻底改变衡量体育的价值观,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政绩体育要转向民生体育,对体育管理部门的衡量标准应该改变,不能只看金牌,还要看奖牌,看全民健身、群众体质、体育产业,进行全面考核。金牌不是体育的全部,只有综合考察才更科学,才能推动体育全面发展。

  《全民健身条例》已经实施,这是历史最好的机遇,如果我们以迈向“体育强国”为目标,真正运作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并行的机制,唯金牌意识自然会失去市场,中国体育就会在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快。

  本报记者 李春耕

责任编辑:长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