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威华 张荣锋 马邦杰 “叮当叮当……”自从冬奥会开赛以来,悦耳悠长的牛铃声此起彼伏地出现在各个赛场。从温哥华的室内冰场到惠斯勒的高山雪场,观众们热情地摇动牛铃,为喜欢的选手加油,为精彩的比赛增添气氛。在赛场的电视转播屏幕上,经常会看到“请晃动牛铃”的提示。
追根溯源,牛铃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每到春天,山民们将牛群赶到高山草场放牧,到了秋天再将牛群赶下山。为了方便管理,人们在最强壮的母牛脖子上挂上一个大如牛头的牛铃,只要听到熟悉的铃声,就能识别自己的牛群在何方。
记者前些年在瑞士当记者,采访过多次牛铃节活动。传统的牛铃比赛方法是,村民用一根棍子将两个牛铃挑在肩上,前后晃动,评委们根据铃声的音质评奖。
在瑞士,牛铃已经成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象征。制造牛铃有各种不同的模具,工匠将铜和锡熔化后浇铸,待凝固后取出,最重的牛铃达到十四五公斤,小的则不足一斤。牛铃大小不同,材质不同,铃声也不同,有的清脆悦耳,有的低沉浑厚。牧民还在牛铃上雕刻各种图案,比如雪绒花和当地标志性景点。牛铃不仅可以用来辨别牛群方位,在乡村里也起到“钟”的作用。乡村里举行红白仪式,经常摇铃集合宾客,甚至连救火车也使用“牛铃”警示行人让路。
牛铃与体育结缘据说是这几年的事情。2000年,为纪念著名的硬摇滚先驱“蓝色牡蛎崇拜”组合,美国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个短节目,著名百老汇演员克里斯多夫·瓦尔金安排了一个“牛铃乐手”,并且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需要更多牛铃!
这句话不胫而走,蔓延到了篮球场上,在暖场时拉拉队员们就晃动牛铃营造气氛。2005年11月,著名的《电视大问答》节目根据这句话设计了可以舀到双重大奖的问答题。一家电台的午后脱口秀节目找人写了一首歌,叫《周四牛铃响》,用在节目的开头。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牛铃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白色的牛铃上印有都灵冬奥会标志,摇动起来声音悦耳,不仅是相当不错的助威道具,还是一件不俗的纪念品。
本届冬奥会,牛铃也是组委会推出的官方纪念品之一。许多观众在入场观赛之前,特意买一个牛铃带入场。有些人图省事,就从苹果公司的网站上下载牛铃程序,只要晃动手机就能出声,声效比真实的牛铃也差不了多少。这款叫“牛铃2010”的程序下载价格为99美分,据说下载者甚众。(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