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乒超摘牌大会现场,背景板上是这样写的,“2010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运动员公开流动会”。注意,只是“运动员公开流动会”,而非体育圈中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转会”。这样的运动员交流方式仍附着在传统体制下,而非更符合潮流的职业体育。
不过,作为国球的乒乓球终究是在艰难地迈步,当从“公开流动会”真正变成“自由转会”,市场、体制才会最大限度地融合,队员和俱乐部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实,山西大土河昨天掏出的1133万元,只是郭焱在2010和2011乒超两个赛季的租借费用,而目前乒超每个赛季不过3个月。
在这期间,郭焱还要参加国家队训练、比赛,还要代表北京队参加全锦赛。两年后,郭焱仍会回到原培养地北京队,如果可能,则将继续等待下一次所谓的转会。
租借和转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对队员和俱乐部都具备完全不同的意义。对队员来说,租借使其永远没有归属感,你仍是原培养单位的人,责任心和职业感便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性;而对俱乐部来说,你永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队员,久而久之也会减弱俱乐部的造血功能。
更重要的是,在从传统体制向俱乐部体制转变的这段时间里,各种矛盾也会应运而生,队员和俱乐部关系的不稳定将带来很多问题,市场秩序也会混乱。
蔡振华一直表示要将乒超联赛打造成乒乓球的NBA,愿望是美好的,道路是艰难的。至少,在联赛最核心的队员环节上,能否自由流动,或者说能否随市场化而走,乒超还根本看不到NBA的影子。
对现行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来说,从租借到转会,或许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不过我们希望尽快看到,队员和俱乐部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至少看到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