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一个普通社区里,总面积两万平方米的六栋高楼内,有常住居民3000多人。小区内只有一个不大的街心花园,花园一角摆放着七八套健身路径,另外还有一个300平方米的标准门球场。利用健身路径和门球场锻炼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偶尔有孩子带个足球出来,最多也是胡乱踢两脚。
“有几套器材,有一块门球场,已经不错了,现在恐怕可以踢足球的社区不多吧?小区里哪儿有地方踢球啊?本来路就窄,踢球多危险啊。”一名居民听到“社区足球”的问题时愣了一会儿,“我记得十几年前夏天的时候,常有小孩子在这儿踢球,现在没有了。”
十几年前这个小区门前正在修立交桥,在修桥那两年,桥下的空地也是附近孩子们踢球的天堂,甚至不少中学生骑车过来摆开阵势比赛。现在那片空地早就变成了停车场。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已经成为城市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并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家体育总局数年来在全国城镇范围内大力推行社区“健身路径”,也确实让普通人群的健身意识大大加强。
只不过想踢球的孩子暂时还是没办法在居住的社区内,满足踢球这个有些“奢侈”的愿望。拥有空地操场能让孩子们随意踢球的小区,记者还没有找到。
无法在居住的小区内踢球,就只能去找拥有运动设施的大型社区,并且需要交费才能进去享受。如果赶上场地被包租,散客只能在场边活动活动。
而据目前正在日本大阪语言学校学习的球迷小樊介绍,在享受“社区足球”这方面,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踢球的机会多很多。“我家是河南的,在家的时候感觉想踢球的人不少,但是只能在学校踢,除了学校基本上没地方踢啊。”小樊说,“我去年来大阪后,学校就不用说了,居民区球场也不少,有些球场就在路边,草皮也很好,还是公益性的,可以免费随便进去踢球,踢球的几乎都是学生。”
正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踢球的地方、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使得足球热潮席卷了全日本,一个庞大的从社区到小学、再到中学和大学的金字塔,成为日本足球逐渐增强竞争力和保持自身风格的强力依靠。而中国足球时至今日仍处在中超球队(16支)多于中甲球队(13支)的尴尬境地。
社区足球的贡献为日本足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今年1月中旬,日本高中联赛决赛在东京国立竞技场落幕,比赛全国直播。据电视台统计,现场观众有4.3万多人。这之前从日本全国400支参赛队经过预赛选出的48支球队,已经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淘汰赛。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即便抛开比赛本身的高质量不谈,其赛事组织、转播时段、裁判水平以及观众的狂热,已经完全不逊于中超联赛。
因此,当“社区足球”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爱好者的奢望之后,只有大力发展学校足球、提升校园联赛数量和质量,才是中国足球翻身之道。
“我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要让尽量多的小学和初中加入到校园足球的行列中来,今年中国足协第一次搞校园足球,北京市第一批就有93支队伍参加小学和初中联赛。我们有信心在两年之内让参赛球队提高到至少300支。”北京市足协青少部负责人文小伟说,“比如门头沟区原来没有校园足球队,现在他们也做了一个分赛场,组织了8支球队参赛。我们强调的是踢足球首先是一种锻炼方式,先不和职业足球联系起来,等大家对足球都有兴趣了,再逐渐按照水平把参加联赛的学校球队区分开,形成学校足球体系。”
据中国足协学校足球办公室负责人冯剑明介绍,自从去年国家体育总局从体彩公益金中拨专款4000万元用于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之后,目前仅用于买球的钱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按一个球60元算,我们第一批要给44个城市的2293所学校每个学校60个足球,这算下来就是700多万元了。”冯剑明说,“至少从经济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对于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已经非常重视了。”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虽然面对着10年来中国足球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酿成的巨大损失,中国足协难逃其咎,但中国足坛“抓赌扫黑”风暴在带来巨大振荡的同时所形成的警示作用,仍然可以成为中国足球摆脱“急功近利”思想、重新做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绝好契机。
“最近一个阶段中国足协需要梳理的头绪很多,‘抓赌扫黑’会被当作一项常态工作坚持下去。另外,目前中超联赛和国字号球队建设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大家已经认识到加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才是中国足球整体水平提升的唯一途径。”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今天下午告诉记者,“联赛开幕之后,也就是下个月,我们会陆续拿出一些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不会回避,而且还要当作振兴中国足球的重点来抓。”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